哭着进门来找李明。
17、日 陈璐的出租房
李明帮陈璐铺床。
李明:你先安定下来!等我们有了一点钱,我风风光光把你娶回家!
陈璐:我爸妈不要我了!你一定要对我好!(哭)
李明:不要哭!不要哭!我们的日子会渐渐好起来的!
陈璐苦笑了一下。
镜头切向新铺的鲜艳床单上。
附录:《圆觉经》讲记(十五)
普觉菩萨的疑问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普觉菩萨的问题是:末世众生,在离佛日远、贤圣稀有、外道猖獗的情况下,应该求何人、依何法、行何行、去何病、发何心,才能不致堕于邪见之中?
佛陀的解答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况复搏财、妻子眷属?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在这段文字中,佛陀指出了善知识的三个条件:一是“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二是“虽现尘劳,心恒清净”;三是“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跟随这样的善知识学习,最终能够成就正等正觉,也就是最终成佛。
末世众生遇到这样的善知识,应当不惜生命去虔诚供养他。这样的善知识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经常表现出清净无染之风。真正求道的人,对于这样的善知识,应该心无骄慢,不惜身命去供养他,又何况钱财、妻子眷属等身外之物呢?
据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行菩萨道中,曾经听到罗刹背诵“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为了向罗刹求问下一句,菩萨将自己的色身布施给罗刹吃,最终罗刹将下一句八个字告诉了佛陀——“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就是菩萨为向善知识求教而不惜舍弃生命的典范。
对于发心的菩萨来说,一旦遇到符合佛陀所说的三个条件的善知识,就会完全尊重他为自己的依止老师,即便老师示现什么过失也不应该生起恶念,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成就正等正觉,进而慧光开发,遍照十方法界。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末世众生寻求的这位善知识所要求证的玄妙佛法,应该是远离四种病相的。哪四种病相呢?
一是作病。“作”,是起心造作的意思。如果有人这样说道: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