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甚至明代嘉靖年间补铸的那口大钟也早已不知下落。目前的这口钟是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铸的,由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两吨。钟声宏亮悠扬,余音绕梁,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
僧人撞钟之所以要敲108下,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说每年有12个月、24节气、72候(五天为一候),相加正好是108,敲钟108下,表示一年的终结,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二是依照佛教传说,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种烦恼,钟响108次,人的所有烦恼便可消除。
每年除夕之夜,中外游人云集寒山寺,聆听钟楼中发出的一百零八响钟声,在悠扬的钟声中辞旧迎新,祈祷平安。
我们从钟楼一路看着明清风貌的建筑过来,普明塔院马上就出现在眼前了,蓦然看到大唐风范,油然而生思古之幽情。
普明宝塔是“一寺标帜”,是塔院的主体建筑,也是寒山寺的最高点。
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开山之塔的形制与层高,无史料可据。
寺经几焚,塔遭三毁。
然建塔之志不灭,建塔宏愿常萌。
经秋爽法师鼎力,复巍峨宝塔,辟威仪塔院,唤唐风重新,使塔影再现。
普明宝塔为仿唐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四方五层,由须弥座台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总高42.2米。宝塔的建筑蓝图,是以敦煌壁画中唐塔造型为样本,同时参考山西五台山南禅殿、佛光殿,以及扬州平山堂的建筑形式设计。
普明宝塔的台基为花岗石材料,高2.1米,宽16米。四边有台阶拾级而上,气势宏大。平台四周花岗石斗拱托起石栏杆,石栏立柱上整体圆雕牡丹花。
台基外四角,各立小青铜卧狮一座。塔身。高30.5米,筒壁厚度仅14厘米,“木构方体,敦厚庄重,层阁复叠,耸然晕飞”。
宝塔西东南北四门,各悬“普明宝塔”匾额,分别为赵朴初、谢孝思、费新我、沈鹏题书。2层到4层的顶面是各种几何造型的平板,上面绘制佛门演变发展的图像。
塔身出檐飘逸,翼角端庄,各层渐次收进,底层对边为8米,第五层对边为5米。五层皆有塔廊平台供人驻足眺望。
近水远山,一览无余。塔中设天室、地室各一。地室在底层塔内,边长2.8米,深2.2米;天室在四层楼面下,边长1.2米,高0.8米。留作供放宝物。
塔刹。高9.6米,相轮直径2.4米,由覆钵、仰莲、相轮、华盖、三花蕉叶、宝珠、刹链、风铎等组成,重约12吨,黄铜铸就,外贴金箔,光华四射。
华盖和水焰上各有4组(8个)和6组(12个)飞天女,水焰外圈、7重相轮和4个方位刹链上,以及各檐层下共设置108个风铎(遇风即响的占风铃)。
新建成的普明塔院位于藏经楼后方,与大雄宝殿遥相呼应,占地约3000千方米,平面呈回字形。
院内建筑造型古雅,斗拱粗硕,吻兽雄状,出檐深远,具浓郁的唐代建筑风格。
进塔院钉门厅,厅中立汉白玉石横碑—座。
正面刻“普明塔院”四个金光大宁(性空书),背面为《寒山寺重建普明宝塔暨塔院碑记》。撰文是雷应行教授,碑记完整地记述了普明宝塔的历史、兴衰、重建。
骈散相间,富有感染力。
普明宝塔北对法堂,法堂坐北朝南,面阔五间,为单檐庑殿。
正脊紧凑,两端吞脊兽鸱尾相向高耸内曲,外沿有鳍状边缘,正中饰宝珠一枚;垂脊舒展奔放,檐角远伸;斗拱硕壮疏朗,沉雄敦厚,体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