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正当时,赶紧为打好一年四季的身体基础,忙活起来吧!
今天邀请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胡真为大家补补课。
中医认为,“肝属木,应于春季”。春季万物生长、树木枝条伸展,与肝气的升发正好相对应。
此时,肝承担的工作最多。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行津布、促进脾胃运化、调畅情志活动、激活男女生殖,自然需要重点呵护。
情绪与肝脏有何关系?
肝脏与情绪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取决于肝脏的疏泄功能:
疏泄不及: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
肝主疏泄,百病皆生于郁,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
肝气郁结与多种疾病相关,比如:消化不良、各类结节、囊肿、乳腺癌等。
疏泄太过:面红耳赤、脾气急、爱吵架
疏泄太过导致肝气上逆,也与多种疾病相关,比如头晕头胀、高血压、失眠多梦、猝倒昏厥、眩晕耳鸣等。
春季如何养肝
踏春登高吼一吼,在山顶或空旷地大声呼喊。仰面朝天,双臂上举,使足力气放声,声音由低至高,尽量延长尾声,以利吐净秽气。
保持心情舒畅,春季应保持心情舒畅,不急躁、不生气、不发怒,以保证肝的舒畅条达。
饮食调节古中医中有关于“五谷杂粮可养五脏”的记载,而早在古代民间就有“一谷补一脏”的说法,小麦对应肝胆,所以春天应该多吃面食养肝。
在面条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含有蔬菜汁的产品。一来颜色更加丰富,有助于添加食欲;二来蔬菜汁中的营养成分能够更好被人体吸收。
生阳养脾,赶走春困
春天湿气重,人体阳气不足容易被湿邪侵犯,脾不能正常运化,从而出现嗜睡、精力不足、疲倦、皮肤痒等问题。湿气重的表现就是感觉身体“重浊”和“黏腻”。
赶走春困,不做“特困生”
调整作息,守住阳气
①夜卧是指相对秋冬的作息时间可稍晚一点,但也要尽量在晚上11点以前入睡。
②不要睡懒觉:春天睡觉时间过长,人反而容易出现“春困”引起疲倦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适。
举起手臂,可调脾胃
中医认为,胃气主降,脾气主升。通过这种升降有序的运化,将水谷精气输送到全身各处,滋养机体。所以,调养脾胃的关键是让它们的运动符合脏腑的气机变化规律,举起双臂拉伸就是不错的选择。
饮食调养,健脾养脾
①饮食清淡——消春火:春季人易上火,出现舌苔发黄、口苦咽干等,因此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②黄绿蔬菜——防春困:如胡萝卜、南瓜、番茄、青椒、芹菜等,对恢复精力、消除春困很有好处。
春捂秋冻 不生杂病古人认为,“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冠”,春天的时候要注意保暖,因为春季气温虽然开始回升,但是气温还不够稳定,所谓春寒料峭,这时陡然穿得少,容易感受风寒之邪,出现头晕、头痛、鼻塞等外感症状。正确“春捂”怎么做?捂对时机:记住8和15早晚温差>8℃:是“捂”的信号,说明温度还不稳定,警惕倒春寒来袭。气温连续一周>15℃:可以告别“春捂”,逐渐减衣了。捂对地方:三暖二凉三暖——后背、肚子、脚丫要暖;二凉——头凉、胸凉、避免过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