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宦侍早就将纸张筛选好,却见赵高正在发呆琢磨事情。他们都不敢提醒,只是在一边小心翼翼的侍立,唯恐打断赵高等来触怒他之后的鞭打。
“直说无妨。”
“那臣只能说些浅薄的见解了。下臣以为,带兵其实就是治理众人。臣倒是以为,太子比都尉信更加适合统兵。下臣并不觉得太子年少就不适合去统兵,恰恰相反,太子虽然年少,可是性格稳重。臣见过太子这么多回,从没见过太子大喜大怒。”
“我是个念旧之人。唯恐我回来一趟后,宫里就要少几个郎卫、宦侍。”
可是他一直没有动手。
有大王这样对权力如此贪婪的父亲,又有王后这样对权力满不在乎的母亲。
留给嬴政的资源、时间,都不多了。
至少,他能在自己面前流露出真性情,这和已经慢慢被宫中规矩驯化的灌夫相比起来,很是难得。
难为他一个人撑了这么多年。
“我无能也,不及李都尉。”能一脸平静、面不改色说出这种话,可见太子的底气。
反而太子表现得多淡定啊。
而且太子如果真的战败,到时候这又将成为大王当政期间做下的一个错误决定。
“这个赵高,狗眼看人低。身为中车府令,他竟然如此嚣张跋扈。我也曾拜见过丞相,见过太尉,没有真正身居高位的人对我们如此刻薄无情。”
又或者,他推太子一把,让太子先出宫去,等到太子回来,他一旦出兵,少则一年啊。
自己要给太子送两个帮手?
不可能,大王和太子的关系固若金汤,自己前脚敢这么做,后脚嬴政就会发怒要杀了自己。
说到燕赵的侠客,楚地阴阳家,齐国儒生。
不过扶苏这小子,真是不错啊。
坐在马车里,熊启仔细琢磨着太子说的每一句话。太子绝对是在暗示自己做些什么。
听着沙沙沙摩挲作响的纸张声,望着这一张张滑溜溜的黄纸,赵高在暗暗赞叹太子扶苏的奇思妙想实在是管用之时,他又陷入遐思。
其实嬴政心里也没底,他只是在赌。
赵高回到章台宫中,却见到许久不见的信站在大殿里,而且章邯也在嬴政面前。
都是身居高位的人,熊启很容易就知道扶苏在指什么。
那就得是王氏父子。
事情明摆在眼前,太子和李信,明显太子更成熟稳重,除非有比这两个人更好的选择。
自己怎么就忘记了呢,太子之位,从来就不好坐啊。所以他一直都记挂自己这个叔公。
而这三年来,秦国攻占下的国土面积有他继位时的秦国那么大,如果不是扶苏提前八年就建议大批量培养秦吏,他们根本来不及抽调人手。
只是自己根本分不清,他们到底谁是真心投靠自己的,谁又是拿着机密的消息来骗取自己的信任。
等到瞎扯了半天,熊启便驱车离开了王宫。
造纸坊里,无论是宦侍,还是工匠,都口径一致地痛骂赵高。
甚至在嬴政身边跟久了的宦者令、中书,他们都看得出来,其实当时李信是因为害怕大王不高兴,所以才那么说。
而如果太子输了,那不是更好吗。从此太子在大王面前再也骄傲不起来,而且战败这样的大事,是会被史官记录在史书上的,到时候太子敢不敢回来还不一定呢。
“大王,臣不懂军事。”
就在赵高赶来之前,信已经把太子希望给嬴政转达的消息都呈递给了嬴政。
至于李信,章邯并没有直接评述他。
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