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百姓与来往宾客的信息.有些简陋只有寥寥数语,而其中一些被重点关注的,甚至会将对方的名字独立成册,其中仔细记录对方的言行。
这些人之中,有些就是正经的行商之人,有些是天生的愤声之徒,还有一些.则是心怀不轨的歹人。
而他们,也各有下场。
大圣认真翻看了几册,便寻到了一卷关于“佛门”的特殊记录卷轴,里面记录了许多僧人所行的不法事。
其中大部分都是匪徒假扮的僧人,但对那些有度牒的真正僧人,也并非没有牵连。
而在卷宗最后,记录了一些有名有姓的和尚失踪之案,而他此刻的任务便是找出这些失踪的和尚。他怀疑这些犯事的和尚,已然还俗藏于闹事之中。
否则,人怎么可能无缘无故就消失了呢?
大圣以留影法术将这一部分拓印下来,准备一会儿带回去给师父看看原来这国王也是个手段高深的,竟然自己往自己的都城之中撒下暗探。
似王小二这般的探子,绝非只有一个。
大圣也是适逢其会,才偶然撞破了王小二的身份,对于别的暗探,大圣无意去探寻他们的秘密。
更有趣的是,这店里人的身份,皆不相同。
除了店主王小二是个王宫里的暗探之外,那堂的,挑水的,烧火的.乃是贼人入城,隐匿于此。
且被店主王小二早看破了他们的行藏,之所以引而不发,是这位店主王小二想要用他们将那些藏在背后不曾露面的犯事和尚钓出来。
可惜自从他们入店至今已然月余,却并没有见什么成效。
大圣自店中而出,也不多想,直接往王宫内院立去,他想要去探探这国主是否真的英明。
国主正在点着灯烛,批改奏章,而他身边还放着一本古籍,大圣多看了一眼,见上书《慎子》.即便是大圣博学,也是
可见其竟然以“子”为名,想必也是名著。
大圣想要看看书中究竟是是个什么内容,招来一股清风,将书页稍稍翻开了些,顺眼看了过去——
“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者也,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为也,化而是指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
这是什么意思?
又见——“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
大圣觉着这本书有点儿意思,似乎像是道家的典籍,但也自是似乎内核另有其心。
“陛下。”
王后端着一碗热粥来到陛下身边,面露着担忧之色,“陛下,夜已深了。”
“不急。”国主揉揉眼角上的穴位,向着往后说道:“此皆为国中大事,寡人自当亲躬。”
王后将热粥放下,顺手又将《慎子》抄起来,道:“陛下日日看此书,日日骂此书,还日日带着此书不离身.却又是何苦来哉?”
国主轻叹一声,道:“此典籍非同小可,乃中原神州之遗书,有幸流落至寡人手中.寡人观之受益匪浅,只是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不能认同。”
“臣妾乃一妇人,不懂此间国之大道。”王后见国主神情惆怅,便说了一句:“但陛下担忧烦闷之处,尽可诉之与臣妾或可寥解心中之怨。”
国主并没有说话。
“陛下立志做有道明主,难道不知心怨起而自伤神?”王后伸手为国主捏着肩膀,轻声道:“陛下还年轻,若就此熬跨了身体.又如何施展胸怀以纳天下?”
“这书是丞相送上来的。”国主从王后的手中将《慎子》取过来,只说了一句:“书曰:尚法、重势、贵因。讲民一于君,事断于法.”
“这不是很好么?”王后娘娘毕竟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