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啊。”
“方孝孺是一代大儒,身负建文和太祖的恩德,立志将天下百姓放在第一位,看来陛下所求的万众一心,将要成了。”
闻声,一旁的锦衣卫连忙倒满茶水。
“那我们.....”
“如实汇报即可。”
道衍起身,独自离开,两个锦衣卫对视一眼,分别领命而去。
约么半个时辰的时间,两匹郡马长驱直入,直奔皇城。
靖难中,一场大火使得恢弘的皇城此刻如残垣断壁一般,大殿中,一个身披蟒袍的中年男子高坐在宝座上盯着跪在殿中的锦衣卫指挥室,神色震动。
“当真?”
“臣等不敢欺瞒陛下,一字一句,不敢妄言。”
“道衍大师亲口所言,臣不敢作假。”
下方,锦衣卫指挥使纪纲三跪九叩,如实禀报。
“好,好,好哇!”
朱棣面色潮红,他握住龙椅的双手青筋暴起,一连赞了三声好字,这在这位戎马半生,好不容易登临帝位的帝王身上其实并不多见。
道衍和尚的能耐,朱棣一清二楚。
若非道衍,这一场蛰伏数年的靖难未必能够进行的如此顺利,而此番,万事已定,朱棣得登大宝,对于道衍的判断自然信得过。
而那一句,万众一心,将要成了更是说到了朱棣的心坎里。
他一生自负不凡,不欲久居人下。
更自信,其一身文治武功,不逊色于秦皇汉武,更远非那建文之流可比,天命所归,朱棣欣然接受,但说到底,八王之乱,靖难之功,终究是名不正言不顺。
若非如此的话,
他又如何会策划了一出蹩脚的孝陵请命,图的不就是一个天命所归?
而眼下,若是天下读书人的表率,建文旧臣,名满天下的大儒方孝孺能亲自为其书写登基诏书昭告天下,那才叫名至实归。
朱棣如何能不狂喜。
“大师神机妙算,不愧为朕的股肱之臣。”
龙颜大悦。
“陛下过谦了,陛下运筹帷幄,方才能叫顽石悔改,破镜能圆。微臣斗胆,恭贺陛下,喜提天下读书人同心同德。”纪纲跪倒在地,连拍马屁。
都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纪纲见缝插针,彩虹屁拍的朱棣心花怒放。
朱棣面露笑容,心情瞬间大好。
不过就算是他也未曾料到,一个小小的书生,和方孝孺一不沾亲,二不带故,竟然能叫敢在大殿上舌战群雄,要被诛灭十族都不动摇的方孝孺回心转意。
要知道,纪纲的一句话不假,方孝孺就是一块顽石,而且还是一块茅坑里又臭又硬的顽石,拿尿都呲不动。
那书生平平无奇,又是如何做到的?
朱棣面露好奇之色。
纪纲不敢怠慢,作为锦衣卫指挥使,直属于朱老四的特务头子。
论能力自是不假,但察言观色更是必修课,眼见朱棣表情,他便将所知的情报绘声绘色的描绘起来,朱棣听的津津有味。
而越听,这位刚刚登基的帝王心中越是欢喜,连带着对素未蒙面的年轻书生都有了些许好感。
盛唐明镜魏征,
那岂不是说,在那书生心中把朕比作了开辟了开元盛世的唐太宗?
“对了,那书生叫什么?”
听到一半,朱棣忽然道。
“姓陈,陈子秋。”
“善!”
“纪纲,随朕到诏狱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