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框架还在,确有雾凇一般的美感,冬季的雾凇,我可是不止一次看过,那种满树银花,只在松花江边特有的冬季雾气里才能看到。工兵铲劈开一段,里面的木质部已经呈现絮状,铲子掰开纷纷飞起,赶快躲开。这种飞起的含碱的絮状木质,落到眼睛里可不是一般的疼,弄不好会瞎。
没带护目镜是个失误。
河床附近和斜坡上,只是一层覆盖的结晶泡碱。李立明判断这里因为离地下泡碱暗流很近,暗流应该有一定的温度,所以泡碱结晶才会凝结在山坡的残枝断木上。但是那几口大锅的析出结晶却那么厚,谁也猜不出那是因为什么。大锅没有用火的设计,中间是分开,显然储存泡碱水也不可能。
沿着河床又向下行出一段,李立明想让大家多熟悉一下周围的坏境,不急于进到更深的溶洞里去。几个人又讨论起泡碱和天然盐的关系。埃及的沙漠深处,泡碱是以涌泉的方式直接喷涌到沙漠中,网上说的位置是帝王谷西南十几公里处,那种碱水里天然盐比例很高,结晶是可以直接拿来制作木乃伊。但这里的不一样,刚才尝过,盐分很小。
而且水流的方向,查看过翻开的石头,李立明根据石头下的水流冲刷痕迹判断,水来的方向是西边溶洞深处。
刚才溶洞里的岩画貌似有很多种不同时期的画作,人物衣着手中器物就有很多不同。
再看周围地形,河床如果原本就是溶洞群里的水流。那么天然洞穴在远古时代,很多族群都会选择这里聚居,或者血腥一点,为了这个溶洞群互相攻伐打杀。就不足为奇了,环境适合庞大族群栖息,更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
天然盐。
“书上说远古人类的平均寿命是十几岁,那么性成熟的时间段里,必须抓紧时间生育下一代”李立明提出了很多矛盾,十几岁的人刚刚成熟没多久,就要繁衍,短命的原因没解决就要延续种族。远古人类太伟大了。
顺着这话理解,还真有这个可能。人类很可能很早就发现了天然盐的存在,岩画上可是体现了有编织物的衣着,说明远古人类的生存能力没那么弱。石器时代的出土物件,能用石头磨制工具,能用动物骨骼来制作针和梳子,远古人类的大脑也在不断开发,这必须要一个大的坏境。
庞大的族群和相对平和的时间。
“假的”丁晓东继续李立明的问题,远古先民的寿命没有那么短。刚刚还在岩画上看到过哺乳的女人,明哥也提出了性成熟的年龄,古人绝对不会只有十几岁的平均寿命。
天然盐的涌泉处在溶洞群深处,这个溶洞群被一个族群长期占据。那么这个结果就对了,怀璧其罪,别的部落也会来争抢。
原始社会长期征战也许是人短命的原因,当然了,那时候的征战,规模只相当于两个村在那打。
“别猜了,也不一定是争抢杀戮那么暴力,也许远古人更懂得以和为贵”张春来搅合了大家的性质。极其傲慢的口气问大家,知道周口店嘛!知道河姆渡嘛!知道半坡遗址嘛!很多先民遗址的挖掘中,无论是岩画还是甲骨文载体的分析,遥远的先民就有过物品交易,虽然不是用钱币易货的方式,以物易物还是有的。他们按照自己占有的资源,来换取没有或者稀缺的物品。比如领地在河流边的部族,会用捕获的鱼类换取其它东西,像是兽皮和肉什么的。
丁晓东赞同张春来,“据说在某个北欧国家,发现个五千多年前冻在冰窟里的小女孩尸体,胃袋里发现有麦麸”。
五千多年前有麦麸,以植物为食和以人工种植物为食是两个概念,时间跨度应该很大。
先民的生活,仍然值得去研究。
“很荣幸,我们的国家有古人类,更有古人类遗址,遗址更不止一处”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