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当中,发现一部十分精美的书盒。打开书盒,里面是一部缺失大半的书籍,说是缺失,因为书盒特别完整,只是一小部分外边的蒙皮被烧坏。当时的职员解释说,原本失火之前,这书盒里的书就不是完整的一部,不能怀疑是谁趁火打劫中饱私囊,因为谁也不知道,那是一本什么书,是哪位先帝留下!
那部书的名字叫《祝由十三科》。
缺失大半,剩下的只有一小部分,分别是乾、元、亨、利、贞五册。按照五本书只在书盒里不足一半,当时人们觉得完整一盒应该是十三本。只有五本,可是里面的内容详细说明了祝由十三科的来历。
祝由十三科,也叫祝由术。书中记载是北宋人们治理黄河水道时,在河床里挖出的十三块石碑,上面密密麻麻满是上古时期失传的文字。即使是那些饱读诗书的士大夫,平时博览群书,也不知这世上还有他们不认识的字。有人说那是商周之前的祭祀碑文,而发现它的人认为,黄河之水天上来,石碑顺水而下,一定是带来了天上的神族旨意。
为此,人们特意建造庙宇,供俸十三块石碑。
直到南宋末年,有一位大神横空出世,破解了石碑上的内容。然而,他生不逢时,来不及将石碑的内容公之于世,让人们知晓,元兵攻入汴京,汉人亡国差点被灭种。
张春来道:“蒙元统治98年,汉人能挺过来不容易”。
“天降淮右布衣”光头彪子道。
双手立刻在他们面前挥舞起来,我说道:“你们别插话,咱们说不死民”。
石碑上的内容,原文文字难以理解,就连记录的方式,也是让人琢磨不透,好在那位大神非同凡人,逐字解读,终于解出来石碑上的内容。根据紫禁城失火之后,看过那部《祝由十三科》的人讲述,书上记载,发现黄河水道的石碑,上面的文字很像拼图,多由很多变形器物或者人物动物图形组合起来,形成一字,但是根据宋朝的记录,那些单独的一个字体,可能存在两个或者更多的发音,意思大概是词组或语句。
一个字可能是一个词组或语句,根本不符合汉字的逻辑。虽然时至今天,我们中国人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还在用着古老象形文字的民族,然而我们对它的了解还不全面,文明虽然没有断代,但是中华先民也是多元化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古代文字不统一我相信,但是一个字同时存在很多发音,构成词组,我是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这么离谱的事情。
“有”张春来打断我的话道:“我记得东家说过,楔形甲骨文发展到末期,形成隶书之前,的确存在多种过渡文字,虽然出土实物很少,对于它的来龙去脉一无所知,但是考古当中的确找到过。将很多象形图案糅合成一个字,每个字的单独个体都有两个或者多个发音,差不多是叫‘籀文’”。
实在头疼,知道你跟东家学得多,这时候别打岔好吗!本来我说得来劲,想要给大家一点神秘感,你这厮一句籀文就给我破解了。双手挠头,张春来意识到打乱了我的思路,赶忙说抱歉,让我继续。
石碑上刻录的内容是太史之初,神族之战大局已定,很多被打散的神族部落流散各地,一支败走的部族越过黄河,向终年雾气弥漫的山野中行去。由于他们行经的地方是曾经的战场,所以一路上艰难险阻能够克服,但是山野中到处都能听到死去同伴的哭号,有人认为那是战死的勇士灵魂不灭,怨气难散,所以身死也不肯倒下。这让他们心中实在不忍,纷纷落泪。
一名神族战士向首领禀报,他在路上看到了曾经的同伴,胸前插满箭矢仍然不死,有这样躯体的只能来自一个族群,族人胸前是空洞的穿匈国。曾经的同伴尸体在山野中游荡,这让他于心不安,所以一心想要回去引领同伴,让他魂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