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关系,非常微妙。可以说,一旦日久熟络了,兵卫们拿这些阉人根本就是发自内心的尊重,甚至当成父辈师长一般。守陵人中,他们也算一支不小的群体。
相互间缺了那种铁似得军规约束,彼此兄弟,兵卫的家门是世交。具体不想多说,了解孝陵卫的制度,他们的生活规律和环境,这些都能顺理成章。用不着脑洞开得多大,也能知晓其中细微之处。明室开国之初,孝陵卫的兵卒制度就被定下,哪怕是靖难之后,卫府也没动一人,迁都北上也是沒有。生活工作的内容和圈子被固定下来,遵守就是,两百多年一朝,孝陵卫的府兵在人数控制上,规章区别于其它各卫,在北镇抚司里,也有过一段子承父业师徒提携的黄金时代,那个时代的锦衣卫们兢兢业业,还真有一些弘扬正义的事迹。严世番,就是栽在这制度上,关健时刻没有锦衣卫镇住他,还真弄不倒严阁老。
皇帝亲军各卫当中,一些规定作法虽不同,但相互之间是有借鉴的。
王修五的家世,要从他爷爷那辈开始说起。
清兵入关,并不能说大势已去。由北向南,攻城略地,几千年中有几位枭雄成功?是因为几个大人物的原因,大明才一溃千里,数月就被灭之,至于南明和关宁铁骑的故事,自己去考证一下,别浪费口舌。那几个大人物与后来的康熙大帝打了很多年,不说你们也知道。
王修五的爷爷,一个孝陵卫亲兵,对天下大局根本沒个清楚的认识。可对那位高权重的大人们却耳熟能详,还有不少都见过。
“别撅个嘴”。
呲哒他俩一句,孝陵里埋的什么人?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的碑文给谁立的?到那里祭拜,对仕途都有影响。不单是明朝,几千年封建帝制,这叫必须滴!那个年代拜祭先祖皇帝对自己官运加加分,很正常不过,别以为写八股文的士大夫都是书虫,脑袋活洛着呢!
王修五的爷爷,那时也乱了方寸。祖祖辈辈都在为先帝守陵,此时与其他人一起力战身死,流尽最后一滴血,是首先从脑子里迸发的血性。然而,咱们前面也说了,守陵人见过的达官显贵多了去了,对他们的嘴脸见怪不怪,有的道貌岸然来过没几天,回京就落得凌迟处死,凌迟呀!一刀一刀滴。
所以,内心挣扎的有多激烈无从所知,但走的时候确实泪撒长襟。都有家眷,一众亲兵走到哪里都会被人认出来,天下何处为家!摆在眼前的第一个问题。
“挣扎?最后还要走?”。
对,挣扎也要走。我刚刚啥都说了,你们就不能动动脑子。他们是孝陵卫,不在朝堂却与达官显贵交集,不参与政事却知天下吏治清明,这就是那年代那个特殊职业的特性,因为来的人都不一般。穿兵甲、事农耕桑蚕,一辈子难得见到活着的皇帝,只能守着死的。可是,守陵人也对朝中权重耳熟能详,这是走的原因。
身上没有再为你卖命的热血。
因为朝庭,在他们眼中,早已不是心中希望的样子。
它,烂到骨头里了。
哭,跪在洪武皇帝真像前不停磕头,谢先祖恩泽。带上家眷,这些几辈人就在一起世交的兄弟手足,自然紧紧依靠。这时就需要有品德,有领导能力又服众的人站出来带领大家。
王修五的爷爷,经过认真的考虑,做出一个坚难的决定——上船。
贱民。在历史上留存了几千年的群体,生活艰难,性命朝不保夕。但凡有一丝生存希望,人是很难做出融入那种群体当中去安身的决定,除非是不正常人。至于为什么说他们性命朝不保夕,朱友贞追剿李存勖时,手下将领为杀良冒功把陇佑屠戮得一干二净,沒人被责反而大大封赏,原因不就是这个吗!咱别在这上耗。
当时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