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门外。
“今天不是已经开过小朝会了吗?”
“难不成最近是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了?”
“胡大人可曾得到了什么消息啊?”
文官们议论纷纷。
人群中。
胡惟庸阴沉着脸。
最近陛下真是越来越反常了。
难不成今天又是要提出什么损害士族势力的方法?
想到之前的摊丁入亩和转设拱卫司。
胡惟庸的头就一阵阵的痛。
现在已经是申时了。
但是陛下居然还让他们来开小朝会。
肯定是不同寻常的大事啊!
小朝会,顾名思义,就是小型的早朝。
早朝的时候,人多嘴杂。
许多的事情。
也不能全部都在早朝的时候商定。
所以。
一些事情,就会单独召开一个会议,也就是小朝会上解决完了之后,再拿到早朝上去宣布。
众人们讨论了一番之后。
便屏气凝神,低了声音。
进入了应天殿之中。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非常威严。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人纷纷行礼。
“起来吧。”
朱元璋扫视了一眼众人。
随后说道:
“朕打算,大开科举。”
“其次,科举之中,加入一门新的学问,名为格物。”
大开科举?
众人齐刷刷的对视了一眼。
陛下这是抽风了吧?
胡惟庸也是紧紧的皱起了眉头。
最近。
他越来越猜不透朱元璋的想法了。
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陛下,您反复更改国策,实在是有失稳定,还是三思为好啊!”
很快便出现了第一个谏言的官员。
这也不怪他。
主要是朱元璋从登基以来。
已经开展和取消掉一次科举了。
这样反反复复。
容易被天下人诟病。
甚至把科举和朝廷的政策当成儿戏。
说到这里。
朱元璋也有一些无奈。
大明刚建国。
许多前元的读书人,要么就是死在了元朝廷的肆虐之下。
要么就是被朱元璋杀的差不多了
所以一开始。
朱元璋极力的想要提拔人才。
所以就展开了科举。
那个时候。
就连一个秀才,都能当上县令。
这也留下了许多祸根。
因为一些人的行政能力,根本不行。
当官之后。
只会祸害老百姓。
而且。
稍微多读过一点书的人。
都是富家子弟。
寒门的人。
连吃饱和生存都是一个大问题。
哪来的钱读书?
在一起殿试上。
朱元璋曾经拿过三筐大米让这些进士们分别哪一筐是最好的大米。
然而。
这些进士满肚子的之乎者也。
说点大道理,比谁都厉害。
治国之道,也是一套一套。
没想到。
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