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需要再给这些人最后一次机会,还是用他们来警醒其他的人。”
秦昊说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能不杀则不杀,如果必须要杀,也必须要杀一个人,能够警醒更多的人。
杀了一个人,最后只是造成了死一个人的效果,却没有掀起其他的浪花,这种杀人的方法是失败的。
秦昊之前一直都在强调杀鸡儆猴,其目的就是为了震惊更多的人。
现摘朱元璋骂底下的官员,如果达不到让其他的该骂的人警醒过来,那就没有必要骂了。
如果朱元璋杀了一个人,没办法让剩下的人害怕,那也就没必要杀这个人了。
哪怕仍然要杀的时候,也一定是要想好办法,通过这个人实现自己要实现的目的。
秦昊先给朱元璋灌输了杀与不杀的概念。
随后他又继续的说道。
“奖赏可不是随着陛下的心情在奖赏。”
“一定是因为拿出这个奖励可以刺激到更多的人,让这些人学着得奖励的人去做事情。”
“其实奖励一个人不只是为了单纯的奖励。”
“除了要让那些做的好的人看看,能做得更好的时候可以得到什么。”
“也要让那些做不好的人看看,如何才能够做好。”
“某一件事情上一个官员不会做没关系,但是如果连抄作业都不会,那就是愚蠢和固执了。”
秦昊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学生在学功课的时候,也不是什么功课都能听得懂的。
聪明的学生在听不懂的时候,会在课堂上与先生探讨,然后把知识弄清楚。
不怎么聪明的学生,也会和其他同学探讨然后从这些学生的嘴里得到答案。
而那些普普通通的学生,最终也没有听明白。
他们还是有其他的方法的。
那就是为了避免先生收拾,他们可以抄那些学习好的学生的答案。
这样他们也可以躲过一劫,也可以避免先生的惩罚。
最愚蠢的学生就是明明知道自己不会,但是也不知道抄别人的作业。
他们只会梗着脖子,低着头或者是挠着脑袋,等等一系列的装鸵鸟的动作。
有的学生还会和先生顶嘴,把自己没学会的原因归罪于先生的身上。
聪明的先生会让聪明的学生手把手的在教愚蠢的学生。
不聪明的先生会拿起板子,让这个学生长长记性。
脾气倔犟的先生会直接就把这个学生赶出学堂。
到时先生没办法在收学生的学费,而这学生也没办法再重新进入学堂。
“不知道陛下是愿意做哪一种学生,或者是做哪一种先生?”
“与其陛下把官员当成儿子来看待,倒不如当成自己的学生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