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了一夜,为了赶在下雨前把稻谷全部脱粒晒干,只能连夜赶工。
阮书仪也没亏待大家,晚饭领着厨娘们做了一大锅猪肉白菜豆腐炖粉条、蘑菇炖小鸡,猪肉是新鲜打的野猪肉,小鸡也是新鲜的,蘑菇是这段日子厨娘们采回来晒干的,已经在库房里堆了满满几大筐。
阮书仪去库房转悠,又看见春日里腌制的几大坛子酸笋,便取了出来,炖了个酸笋老鸭汤,溜鱼块、红烧肉等几大锅硬菜,料都很足,每人还发了一杯珍珠奶茶,吃得众人兴奋不已,干起活儿来也更加卖力。
人多力量大,终于赶在半夜子时之前,把所有的稻谷都脱粒了。阮书仪半夜披着衣服跑过来看,看见满满几大仓稻谷,心里也是激动不已。
老管家也没睡,喜得双眼都眯起来,见阮书仪和萧慕然过来,便跑过来报喜:“恭喜主上和夫人,这四亩地的稻子,收获了一千二百斤稻谷!”
听老管家这么说,阮书仪心里又有些不是滋味,四亩地一共收了一千二百斤,也就只有六百公斤,也就是说亩产只有一百五十公斤。
要知道在前世,嵇康《养生论》记载了魏晋时期的产量:“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一亩地如果能收10斛粮,那就属于高产了。换算一下单位,也就是说魏晋时期的高产田就已经可以做到亩产90公斤了。
而根据推论,唐、宋、明、清四个朝代太湖流域的平均亩产分别是:唐朝亩产138公斤;宋朝亩产225公斤;明朝亩产333公斤;清朝亩产278公斤。
大禹是个架空朝代,但阮书仪也不知道处于历史的那个阶段,但亩产150公斤,真的不算多。大概是在前世见惯了杂交水稻的厉害,一下子知道这里的稻谷产量,阮书仪心里还有点儿落差。
但考虑到现在还没有杂交水稻,梯田也是今年新开荒的山地,大家都是第一次种植,没有经验,想来明年收成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