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奇和他三弟邵伟,是一对合作无间的好搭档。
这两年,邵奇负责出海,在码头接应货物,邵伟负责在市场出售商品。
他们所处的龙港,曾是孙文先生建国大纲中规划的东方第一大港。
这个港口空置多年,第一次派上大用场竟然是走私。
早在1980年的时候,有个叫张万三的农民,6次从龙港驾船出海,带着六七个小弟做走私生意。最多的时候,走私货品达十几万元。
久而久之,龙港形成了最大的走私市场。
蜂拥而至的人潮使当地“三产”迅速繁荣。到处响着邓丽君《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的歌声,那轻柔欢快的曲调在市场上空飘荡,让人听得如痴似醉。
只有300余户的小村,一时间冒出饭摊、旅馆80余家,算命、赌博、诈骗、斗殴等也趁虚而起。
高低不平的地面上,到处堆放着货物。
一张米筛、一块凉席或是几张板凳往地上一摆,便可以做买卖。
摊位上摆着布匹、手表、录音带、尼龙折伞……
外地来的银元贩子敲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到处人山人海,操着南腔北调讨价还价。
当时,邵奇、邵伟两兄弟因为成分不好,只能靠种田、捕鱼为生。种了一年田,折成工分只分到160元。
后来邵伟听说,走私一趟少说也能赚几百块钱,就怂恿大哥邵能、二哥邵奇一起干。
邵奇性刚,却很保守,只想安安分分把女儿养大,所以拒绝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大哥邵能出海捕鱼的时候,遇难死了,剩下三个孩子、一个寡嫂。
为了养活这一大家子,邵奇不得不跟邵伟一起,做起了走私生意。
他们把家底掏空,凑了一大笔钱,从银元贩子那里以每枚17元的价格,换来了一批银元,然后开船朝东引岛驶。
到了东引岛,已经有私货船等着了。他们以一枚银元兑1.45块手表的比例,换来一批漂亮的粗码手表,两个小时后就往回开。
他们第一次出行就满载而归,下了多少本钱,就赚了多少。
不久之后,走私的渔船越来越多,卖私货的摊位也一天比一天多。
路上、道坦里,到处都是人。整个龙港像蒸笼一样。
走私是犯法事儿,龙港政府专门成立打私办,组织了一支海上二线缉私队伍,开展海上缉私。1982年底,龙港走私市场被完全取缔。
但是,邵家老小十几口人,全就靠这个吃饭呢。
邵奇、邵伟只得铤而走险,继续偷偷地干。
上次因李浩成提醒,邵奇虎口脱险。他看着落水后重病的女儿,不愿继续冒这个风险。
“咱们再找找其他营生,这个不能再做了。万一我们都进去了,家里老的老,小的小,能靠谁?”邵奇劝他弟弟。
此时,有中间商找到邵伟,愿意以五十元每只的价格,收购台湾手表。邵伟心动了。
因为邵奇不愿出海,后来又去了重庆,邵伟便自己带队出海。
原本今天晚上就要回来了,结果临近港口的时候,遇到了缉私队伍。
在岸上接应的邵伟儿子,左等右等也不见父亲的船只,直到缉私船开近,他才飞快跨上摩托,回家求救。
“要我说,这不是什么走私,而是对快速融入全球经济大潮、对自由贸易的另类追求!”李浩成听说后,一拍桌子,把邵家生意说得冠冕堂皇、荡气回肠。
邵奇猛扑过去,一把捂住他的嘴:“我的爷,可不敢乱说哟!”
此时的龙港,正是改革“向左走”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