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这你让我怎么接话?说你大清国满汉不通,八旗子弟居于内,汉人隔离在外?还是柳条边大法,辽东之地禁绝汉民?或是剃发易服,中原尽腥膻?
武媚扯了扯嘴角,尽量露出一个礼貌的表情:“则天一路行来,清国之民风可用两个字概括,‘暗弱’。”
“官道上看不到一个策马之人,只有商贾鞭打驴骡;乡间找不到一个靶场,只有农夫卖力耕作;富裕人家的子弟整日里寻章摘句,却从未见在演武场上摆弄兵器,打熬气力。”
大唐使团中的诸位也一个个或手抚髭须,或眼神挑衅,面露轻蔑之色。
宁远一战,虽然大唐率先退出战场,但健儿们并不服气。
而今看到遍地文弱之风,更是觉得这大清不过如此。等过几年大炮火枪备好,再报宁远之仇。
麻子哥也是面露不愉之色。我是让你来捧场的,你倒好,吃着喝着还不给主人家面子,懂不懂礼貌啊?
下面的奴才看到主子不快,也一个个义愤填膺:“文弱的那是你们汉人,俺们满洲勇士可都是弓马娴熟,京营护军开八力硬弓者万八千人,如此强军,谁人能及?”
这边唐使武官嗤笑道:“八力弓,很强吗?今日使团中的文士也有几人开得。我大唐北地男儿有此能耐的数以十万计,却不知清国八旗又有几人?”
“说汉人文弱,哼,那是他赵宋、朱明无能,在我大唐,士饱马腾,甲坚兵利,周边夷狄,谁敢称胜?”
“再厚的甲,可敌得过我八旗炮队的铁弹?便是开得十二石强弓,我满洲火器营的铅子打过去还不是一具尸体?阁下纵然大言,宁远城下败退的却又是哪个?”自知冷兵器比不过唐军的清国高官开始吹嘘自家火器。
“够了!”奴才们站出来为自己挽尊,麻子哥很欣慰,但眼下康熙并不想和唐国交恶,没必要闹得太过不愉快。
不说自家老爹还在唐国手心里攥着,单就眼下的国际形势就不允许他这么任性。
“清唐两国并没有什么解不开的仇怨。”再次转向武则天,圣祖老人家一脸和善:“两国相争,实为不智之举。不过是秦宋和那蒙元得利罢了。”
“想那祖龙何等天纵之才,平灭六国,开创帝业之先河。一旦整合国内,东出山西,实为唐国之心腹大患。更何况还有南边赵宋觊觎,北边蒙元劫掠。”
“尤其是元世祖,竟异想天开复活了自家老祖。成吉思汗可是个嗜战狂人,当年南侵完颜金国,第一场大仗野狐岭之战,便是在如今唐国的宣府地界。”
“此等危险人物,你我两家当小心戒备,共同抵御。”
铁木真吗?的确是个战争狂人,但,关我大唐何事?真以为拉出个野狐岭就能离间唐元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了?
成吉思汗好战不错,但一代天骄岂会是个政治白痴?
武则天面带微笑,友好回应道:“清帝所言甚是,你我两国自当和睦相处,免得鹬蚌相争,平白让他国得了好处。”
“不过这元国嘛,亦是我大唐友邦,与我国相善,又何须过多防备?”
“清国与蒙元交恶,非我大唐所愿见到。若是国主与元帝二位有需要,我们愿意居中调停,化解两国间的矛盾。”
对于武氏一番话,康熙倒是没有任何意外之色。本来也只是拿铁木真给蒙元上点眼药,他唐国既然不接,那便罢了。
只要能实现两国交好,目的便达到了。
铁木真复活后,整个蒙古草原都来了场大地震。
原本坚如磐石的科尔沁部落竟然都发生了些许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