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所措。
没办法,这时候的崇祯已经被亡国之象,给整的快崩溃了,用尽任何办法,局势反而越来越坏。
这换谁也受不了。
殿试结束,大臣们按照惯例,拟定了前三名,又准备好十份备卷,总共十三份卷子,呈递到皇帝御案前过目。
前三名的卷子,加上十份备卷,这是前明殿试的传统。如果皇帝对前三名不满意,就可从后十名中遴选。但大部分时候,也就走个过场,皇帝不会这么不给阅卷大臣面子。
只不过,现在是大明新朝了,皇帝一向喜欢乾纲独断。前几次殿试,别说前三名了,甚至直接批到了快一百名,阅卷大臣颜面扫地。
朱怡炅照例没叫大臣们读卷,而是自己摊开前三名的试卷阅览:
……
前三名的卷子很快看完,朱怡炅忍不住露出笑意,三篇策论文章,除了
只从文风上看,就能看出这
尤其
比如漠北草原,这个叫秦勇均的考生便认为,可以效仿鞑子朝廷用过的蒙古札萨克制度,漠北草原距离中原太远,很难有效控制。
可参照满清的札萨克蒙古,将漠北蒙古诸部进行划分管理,再以藏地雪域的喇嘛教,进行宗教政治羁縻。
这家伙居然还知道藏地雪域的喇嘛教,而且明显对其有过一定研究,仅仅这份见解,实际上就已经胜过了大部分的地方官吏。
毕竟,能够知道藏地雪域喇嘛教,还有朝廷与皇帝接引雪域**入京参禅的政治目的,很多地方官吏其实都不甚了解。
甚至于到了现在,都偶会有一些地方官员,会旁敲侧击的劝导皇帝,不要过度沉迷佛事,应当专注国政民生。
与之相比,
但庄有恭的策论核心观点,基本可以归纳为,谁要是不服,那就打谁。
打完了,再从内地移民过去,大搞汉化统治,必须要当地的汉人掌握绝对的话语权。
与秦勇均的宗教政治羁縻,分化册封,札萨克制度相比,
在他的策论文章里,对后期如何移民汉化、恩威并施,还有兴修民事工程,全都做出了详细论述。
只看完前三名的卷子,朱怡炅便知道大臣们确实是费心了,就算并不出彩的
皇帝乾纲独断也是有好处的,这些阅卷大臣,还有应考士子,已经全然变成了皇帝的形状。
皇帝喜欢什么思想,大臣与士子就会跟随,这话一点不假。
扫过前三名,朱怡炅接着去看后十名,基本没什么问题,水平全都差不多,户籍上也很统一,全是南方人。
这很正常,殿试可不像会试,会根据户籍搞录取名额,殿试排名,全看真材实料。
事实上,别看会试南榜录取占了最多的名额,但若是没有这个录取比例,这会试哪还有北榜和中榜的事?
到头来,真正倒霉的还是南榜士子,拥有最多的人口和考生,却要疯狂内卷,去挤那只有50%的名额。
尤其是江西,作为科举大省,这里随便一个会试落榜士子拎出来,都能单方面吊打北榜、中榜的大部分考生士子。
看完了后十名,朱怡炅随机又抽选了几份后面的卷子,没再发现什么问题。
阅卷大臣们判卷,如今已是完全按照皇帝心思来,而不像前几届,一看就是上百份卷子,大臣排的名次完全没有任何用处。
仔细思量片刻,朱怡炅没去动后十名,只将
这个叫庄有恭的广东进士,还是太年轻了,文章过于激进,虽然也有他的考量,但整体稍显稚嫩,还是要磨砺一番。
至于秦勇均则刚刚好,年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