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恭丰侯的小儿子也利听信传言,开始带人在封地作乱,扬言要为父亲和目勒部复仇,其几位兄长拦都拦不住。而过了不久,这支造反的队伍竟然打着目勒王子的旗号四处招兵买马,并许诺带目勒族人回北迟去,从此过上幸福富庶的生活。
目勒王子的名声一呼百应,很短的时间就聚拢了数千此前安置在各地的目勒人及后人,由此一路北上,攻下不少城池,不少城池亦发来急报求援。
这个消息让众人也颇为惊讶,目勒王子这个称呼已经有二十多年无人提及,除了一些老人,想来很多人根本都没有听说过目勒王子,此刻却莫名成为反叛军的由头。呼抵更是连夜进宫请罪,表示愿意带兵前往剿灭叛军。
此时为了与北迟作战,黎敬德已经带了绝大部分兵力前往边境的北林山固守,留下来的,拱卫京畿的除外,可用之兵虽不过几千人,不过朝中官员也一致认为也利的判军不过是散兵游勇的乌合之众,不堪一击,故而呼抵是可以胜任的。
但也有人私下递上奏章表示既然也利打着目勒王子的旗号,是否真与呼抵有关其实未可知,若此时让呼抵带兵出京,无异于放虎归山,怕是有后患,不得不防。陛下本来是极信任呼抵的,但这些大臣的提醒却也不得不要考虑在内,一时也有些犹豫到底要不要让呼抵带兵前去围剿。
敦临去了一趟天泰宫,跟陛下提出自己可以随呼抵前往丰宜,一道去剿灭一场志在必得的叛军。
陛下还没说同意与否,皇后已然要拿性命相拼阻止敦临亲自领兵出征,但敦临的理由也十分有说服力,说自己长这么大还没出过上邑,而父王这么大的时候,已经军功赫赫了。不临军民无实战无军功,对民间疾苦一无所知,日后自己如何辅助父王治理国家,又如何服众。
这番话彻底打动了陛下,加之此次围剿的确算不上正经八百的战役,风险不大,太子的确也需要历练,便力排众议同意了敦临所请。
敦临去跟皇后辞行,并一再强调婚事等自己回京之后再议,黎敬德的回信还没有收到,皇后也不好下一步动作,又怕敦临分心,便只得答应了敦临,还是免不得各种叮咛嘱托和忧心忡忡,敦临也一一应承了,连夜带了仲衍、连翼和疏图一并庞术等亲信,跟着大部队便出发前往丰宜郡了。
这是敦临第一次独自出京,而且还是带兵,一路上都十分兴奋。众人虽是要密切护卫敦临,但因为有身经百战的老将坐镇指挥,呼抵这样骁勇善战的武将做先锋,对手还是不值一提的乌合之众,倒也没有特别担忧了。
与也利的第一场遭遇战便在丰宜郡的广阳城打响,也利带了大概两千多人守在城中。敦临看过广阳的城防图,若是切断广阳的水源,围城十日自然是可以攻破,不过如今这样的小规模战役贵在迅速,因为北迟的战事迫在眉睫,若此刻还有内乱,必然令大雒腹背受敌,没人敢以身犯险。
敦临一众便先在广阳附近驻扎了下来,士兵生火做饭,众人在帐中议论究竟该如何是好。
大部分人建议,最好是能以强攻方式速战速决。不过若是强攻,以敦临所带的九千兵力而言,虽也可以放手一搏,但杀敌一千必自损八百,丰宜郡沦陷的城池除了广阳,还有另外四五座,虽都是小城,但后续还不知道会面临怎样的境况,一定需要更多的力量,不到万不得已,敦临也舍不得拿这些士兵的性命去冒险。
仲衍便提议说,广阳城是一座不到二十年的新城,城中大多是当年安置的目勒旧部,广阳民众能够追随也利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便是也利打着目勒王子的旗号,民众受了蒙蔽。只需真正的目勒王子出来澄清,号召民众放弃抵抗,此事应不难解决。
众人一听,便都将目光看向了呼抵,呼抵虽然此前一直没有开口,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