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机器人释放到模型内。
“开始记录数据。”
张恒对身边的助手说,语气中透着一丝紧张:“监测机器人的位置、速度和能量消耗。”
助手点点头,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
同时,另一名研究员正在通过显微镜观察机器人在心脏模型中的运动情况。
只见机器人灵活地在人工心脏的腔室内穿行,纳米传感器不断采集周围的环境信息。
当它接近损伤区域时,机器人的AI系统立即开始分析损伤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损伤区域确认,开始修复。”
张恒紧盯着显微镜,下达指令。
机器人利用纳米机械臂,开始清理损伤区域的碎片和杂质。
它精确地将断裂的人工心肌纤维对接,然后释放出特殊的纳米材料,开始自主修复损伤。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团队成员们屏住呼吸,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细节。
十分钟后,修复完成。
机器人优雅地退出了人工心脏,回到了释放舱内。
“数据分析结果出来了。”
助手激动地报告:“机器人的能量消耗在预期范围内,修复效率达到了98%,没有检测到任何异常。”
张恒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接下来的几天,实验室里一直灯火通明。
团队进行了各种极限测试,模拟了心脏跳动、血流湍急等复杂环境,甚至还模拟了心脏病变的情况。
在一次试验中,当机器人正在修复一个特别复杂的损伤时,突然遇到了一个意外情况。
由于心脏模型的一个瓣膜出现了故障,导致机器人的运动受到了阻碍。
“出现异常!”
监测数据的助手大喊:“机器人的速度下降了20%,能量消耗升高了!”
张恒皱了皱眉,快速分析着数据。
这种情况下,机器人的常规控制算法可能无法应对。
“切换到自适应模式!”
张恒当机立断:“让机器人自主调整运动策略!”
只见机器人的AI系统迅速做出反应,开始动态调整自身的运动参数。
它灵活地改变了爬行的姿态,巧妙地避开了瓣膜的阻碍,最终成功完成了修复任务。
“漂亮!”
张恒赞叹道:“这证明了我们的自适应算法是有效的,机器人能够在意外情况下自主应对,这对于实际应用至关重要。”
王玥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不断的试验和改进中,纳米修复机器人变得越来越完善。
它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生理环境,执行精确的修复任务,展现出了非凡的潜力。
当最后一次试验圆满成功时,整个团队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张恒站在实验室中央,环顾着周围的团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