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能激光在炮口汇聚,形成一道凌厉的光矛时,目标的装甲就像被滚烫的利刃切开一般,瞬间被击穿。
而当电磁炮的炮弹以数倍音速呼啸而出时,空气都仿佛被硬生生地撕裂,发出骇人的尖啸。
实战模拟并非一帆风顺。
在测试的过程中,一些潜在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在高强度的连续射击下,‘光之盾’的温度有些异常。”
林森皱着眉头说:“还在安全范围内,但升温速率有点偏高,可能会影响系统的长时间作战能力。”
“我们在散热系统上还需要做些优化。”
张恒点点头:“也许可以借鉴‘大允铭’动力舱的冷却方案,采用相变材料来提高热量的吸收和传导效率。”
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则出现在能源管理方面。
由于“光之盾”的加入,“大允铭”的能耗水平较之前有了大幅提升。
如何在保证火力输出的同时,又不至于透支能源,成为一个需要仔细权衡的难题。
“也许我们可以开发一套智能能源调度系统。”
徐占龙若有所思地说:“通过实时监控各个武器系统的能量需求,动态优化能量分配策略,在输出效率和能耗水平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称是。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实战模拟成为了团队工作的重中之重。
他们在虚拟战场上一次次地重现各种极限工况,用数据和算法不断打磨着这台“复合式装甲武器平台”。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无数次的迭代优化,“大允铭”的战斗力得到了长足的提升。
它不仅能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灵活应对,发挥出恐怖的破坏力,更实现了火力、防护与机动力的完美平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陆战“王者”。
当实战模拟的成果终于要在现实中接受检验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变故突然出现了——
“张先生,我们刚刚收到情报,北部边境发生军事冲突,敌方出动了大批装甲部队,正在向我方阵地逼近!”
张恒听到这个消息,脸色一下子凝重起来。
他环视了一周实验室里的战友们,说:“看来,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再做模拟了,就在此时此刻,‘大允铭’已经走到了从数字世界走向现实战场的门口!”
“还有一些细节有待完善,但我相信,‘大允铭’已经做好了应对实战的准备。”
他紧握着拳头,目光如炬:“这是它诞生的意义,也是我们肩负的使命——用最尖端的科技,捍卫祖国的领土和主权!”
实验室内,所有人都被张恒的话语所感染。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林森代表全体研发人员回答道。
他的语气平静:“请相信,‘大允铭’一定能经受住战火的考验,以最完美的姿态,诠释我们的初心和誓言!”
当“大允铭”完成了最后一轮实战模拟测试后,张恒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
这个由他和团队倾注了无数心血的项目,已经迈过了最关键的一道门槛。
现在,它不仅仅是一个实验室里的概念样机,更是一台能够在真正战场上大显身手的作战利器。
张恒急不可待地约见了许嘉辉上校。
他迫切地想把这个好消息亲自告诉这位一直以来给予他支持和信任的军方领导。
“许上校,我有一个重大突破想向您汇报。”
在许嘉辉的办公室内,张恒开门见山地说道:“经过反复的实战模拟,‘大允铭’已经完全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