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条件,引导分子按照预定的“图纸”组装。
他们开发了新的表征手段,实时监测自组装过程,优化材料的微观形貌和性能……
渐渐地,一些令人振奋的结果,开始在两个团队中显现:
“我们制备出了导热系数高达1000 W/mK的声子晶体薄膜!这几乎是金刚石的两倍!”
“我们的自组装纳米线,强度和碳纳米管不相上下,但导热性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在芯片工作的温度下,这些新材料展现出了非凡的散热能力,芯片的工作温度降低了20℃以上!”
……
消息传来,张恒激动得热泪盈眶。
从最初的构想,到一次次的实验和优化,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推动“朝天龙”向着梦想航行。
在新材料的加持下,第二代“朝天龙”芯片呼之欲出。
张恒迫不及待地来到了测试实验室,亲自查看新芯片的性能表现。
实验室里,一排排崭新的测试设备整齐地列队,闪烁着幽幽的蓝光。
技术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他们将新制备的芯片装入测试板,连接上各种探针和传感器,在电脑上设定测试参数和条件……
“张总,我们已经完成了初步的功能测试。”
一位工程师走到张恒面前,恭敬地汇报:“新芯片的运行非常稳定,所有的逻辑单元和存储模块都符合预期设计。”
“很好。”
张恒点点头:“接下来,我们要重点测试它的散热性能,让我看看在极端条件下,芯片能够达到什么水平。”
工程师应了一声,回到测试台前,开始了新一轮的测试。
只见他们将芯片置入一个密闭的高温箱中,模拟战场上的恶劣环境。
温度计的读数,稳稳地爬升到100℃、150℃、200℃……
而芯片,依然在稳定地运行着,丝毫没有过热失效的迹象。
“太惊人了!”
工程师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激动地喊道:“在200℃的高温下,芯片的工作温度,依然保持在80℃以下!
这意味着,它可以在大多数极端环境中安全工作,再也不用担心热失控的问题了!”
张恒凝视着屏幕上稳定跳动的波形,长舒了一口气。
有了可靠的散热保障,它将能够在最恶劣的战场环境中,为士兵提供坚实的“护盾”。
但张恒并没有止步于此。
“我们要让‘朝天龙’更‘智能’一些。”
在一次团队会议上,张恒提出了新的目标:“除了监测士兵的生理状态,我们能不能赋予芯片更多的判断和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