虑多年,自己的外祖家并不愿将嫡系女子嫁过来,家人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人。祝融自己虽见得不多,但在京中一直是一流女子,当日匆匆一面,恬静美好的脸颊已留下印象。金陵见他没有拒绝,桃花眼微微翘起,“看来我与朱兄有缘,既有心,不若朱兄去求道圣旨,也给祝融姐姐增加些体面。”两人分开后,朱熹去找母亲共进晚膳,提及此事,想请母亲跟皇后娘娘求个圣旨。朱熹的婚事已是二皇妃的心病,突然铁树开花,又是祝融,二皇妃心中很是欣喜。“祝大姑娘秀外慧中,多少人家上门求娶,你既有心,明日我便入宫跟皇后娘娘请旨。”“多谢母亲。”朱熹其实也知道,如今朝中因大长公主与将军一事再起波澜,自己此时定亲,无异于站在金陵这边,但金陵的话确实让他心动了。刑部尚书虽已退下,朝中人脉还在,祝大姑娘本身优秀。再者,长卿已年迈,昭德帝所图甚大,他很看好。 次日二皇妃进宫,求见皇后娘娘。谈及求旨一事,对于祝府的行为,皇后也是惊讶。祝府虽是一时有些失势,但只要参黎在,明国便得给祝府颜面,祝老尚书多年勤勤恳恳,在罪己诏之后,长卿也没有下狠手。这桩婚事确实是朱熹赚到的,她没有一口应下,二皇妃没有强求,放软了语气。“姑妈,朱熹今年二十一,这孩子开窍晚,好容易有了喜欢的人家,我实在是不忍拒绝,你跟姑父好生说说。婚后祝府还是祝府,两家只是姻亲并非一家。”长卿下朝之后,皇后思索再三还是跟长卿说了此事,对于周国这般操作,长卿也只能说算是神来一笔,朝中对合葬一事意见最大的就是户部尚书,如今两家成为转折亲,少不得给几分体面,为了自己的孙子,长卿少不得退上一步。参黎的手段如今更是诡异,比之前精进几分,怕是现下对弈,他也得输。长卿点头,皇后懿旨给两家赐婚。朝中反对合葬的声音渐渐少了,祖谦跟欧尚书多方活动,终于长卿拿出此前的赐婚诏书,将大长公主棺木迁入祝氏祖坟。 落实之后,欧尚书发挥自己的外交功能,推动祭祀的进展,终是在一个月后,金陵亲自捧着外祖母的牌位,放入祝氏祖坟。祝老尚书亲自在族谱上添上大长公主朱霖名讳,祝大将军的棺木跟大长公主的棺木缓缓放在一起,重新封上,欧尚书跟祖谦终于放下心来。 朱熹跟祝融定亲之后,因两人年纪不算太小,赐婚也是选了最近的吉日。金陵便在周国多停留了一阵,给祝融准备了厚厚的添妆。看到他拿出来的礼物,祝老尚书心中明白,这桩婚事参黎应该是已经提前想过的,也不再多说。与金陵相处愈久,长卿对这个孙子的喜欢愈深,有这么优秀的母亲,沉稳敏锐的手段。跟他相比,朱盈实在过于黯淡。金陵离开时,长卿本想让他带走大长公主的私库,金陵极力拒绝,长卿随即私库里整理了一份礼单给他。皇后得知心中也是叹气一声,朱熹婚后,便在官学谋了一份先生的职位,过着教书育人的工作。长卿见孙子有这般心思,也给了他一个官职。祝融跟二皇妃相处融洽,三朝回门时并不忌讳外人眼光,大大方方由相公牵着。拜见皇上皇后,夫妻两过的自在,京中人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