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女生耽美>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37章 解缙的震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37章 解缙的震惊(2 / 4)

是吃饱穿暖之后才会去考虑的事情。”

这说明当地的治安不错。

“将县学建好,就是种下了一颗种子。”

这反而让方孝孺更加高看了他一眼:“不错,是个务实之人。”

方孝孺本以为解缙不是在县衙,就是在县学,结果两个地方都去了,还是没找到人。

只是因为数百年的动乱,渤海稻未能得到系统的培育。

种子非但没有得到改良反而退化了,目前的产量只有一石出头。

如果是两季稻,这个产量勉强还能说得过去。

可东北的气候一年只能种一季,这产量就不行了。

培育改良稻种就成了关键。

但在这个年代,改良稻种缺乏系统的技术。

只能采用两种办法。

一种是民间推广种植,靠百姓在实践中自发的改良。

说白了就是碰运气,运气好产量就提高了。

另一种就是在有条件的地方,人工改良稻种。

将全国各地的稻种拿过来进行育种,然后和渤海稻杂交培育。

期望能出现耐寒高产的新稻种。

这里所谓的杂交稻,并不是前世袁老他们的杂交技术,在古代这是不现实的。

古代的杂交育种技术非常原始,就是把不同种类的稻谷种植在一起,靠自然杂交。

然后挑选其中的优良植株留种,继续种植,直到其性状稳定下来。

得到的就是比较原始的杂交水稻。

此法效率自然很低,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宋朝时期就是靠着这种技术,把占城稻和本土南方水稻杂交,培育出了生长周期短口感好产量高的水稻。

这种水稻在中国广为种植,直到数百年后,袁老他们的杂交水稻出现才退出市场。

现在陈景恪就是希望复刻这个经验,培育出高产的东北水稻。

至于口感什么的,眼下并不在考虑范围内。

这种人工培育基地在辽东有七八处。

只是……怎么说呢,这里毕竟新收复不久人心不稳。

而且在这里种植水稻,需要在室内育苗,成本非常高。

即便如此,南方的稻种在这里也很难正常存活。

高昂的成本,让很多育种基地名存实亡。

泰宁县本没有培育基地,解缙上任后听说隔壁县有一个,且不被重视。

就去要了过来。

隔壁县令正拿这个烫手山芋头疼,得知有人愿意接手,就打包将技术员和稻种全都送了过来。

之后解缙专门拨出一块肥沃的土地,并找来数十名有经验的老农加入,一起研究稻种。

他本人也是每隔几天就亲自去查看情况。

得知此事,方孝孺对解缙就更加的满意了。

这不但是个务实之人,还是个有想法有行动力的人。

不论他是真的单纯为了良种,还是将其视为晋身的资本,都无所谓。

他能看出其中的价值,并支持去做,就已经证明了他的能力。

这才是最重要的。

拒绝了吏员去找回解缙的提议,问清试验田所在,方孝孺就带着叶云流赶了过去。

到了目的地,远远就看到一洼洼水田,里面生长着绿油油的稻苗。

每一块稻田里,都有几名老农在忙碌。

问清楚解缙所在,就径直走了上去。

解缙正在地里干活,听说有人拜访,也很是好奇。

他自然不认得方孝孺看,但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