棣,听完了之后都觉得神奇。
不过他是一个擅长分析战场情况的人。
和陈寒分析的一样的是三个条件。
其实就是偷袭、身先士卒以及之前愤怒的铺垫,这是可遇不可求的。
而只有燕王朱棣明白能够抓住这一点的统帅,绝对是上将之选。
所以燕王朱棣并没有觉得,陈寒用突袭,用身先士卒以及外加一点运气成分,来打仗的行为是荒谬的。
反倒是觉得是一位真正合格的将帅,应当在
如果一个统率做任何决断都犹犹豫豫,都在权衡利弊,那什么样的战争都不可能打赢。
所以燕王朱棣在看向陈寒的时候,没有像那些酸溜溜的,觉得自己的功劳被抢了的将军一样说一些什么,
你只是运气好,你下次要好好反省,并不是每一次你都有这样的运气。
而是恭维起来:“先生,之前本王一直觉得您是一个国士无双的文才,
可没想到在这战场上面您居然是能文能武,多少将领终其一生可能都没您这样的带兵的经历,
更不可能有您这样,
本王实在是佩服,佩服得很啊!”
陈寒此时却没有丁点的兴奋。
因为这场战打得虽然是胜利了。
但之前看到了那么多汉人百姓就这么被屠杀殆尽,
就这样被焚为焦土,心中实在是沉重。
现在将这些女真畜生全部围绕,并且将俘虏一一杀害,也只不过是为了告慰一下那些枉死的生灵而已。
所有的将领,此时都在为陈寒庆祝。
燕王朱棣说的没有错,有多少将领,这一辈子可能都没有多少次,像陈寒这样的经历。
有一次这样的经历都足够吹嘘一生了。
但是陈寒的脸上并没有多少喜悦,而是一脸的沉重。
这下大家又都不理解了。
或许这些人在战场上面见多了这样的场景。
一开始还能够愤怒满腔的怒火。
到后边就只能麻木地接受现实,战争的延伸,永远都是普通百姓承受巨大的折磨。
所以为何有句话叫做,宁做太平犬,莫当乱世人,便是如此。
战争从来都是残酷野蛮。
老百姓们手无寸铁,又是那些士兵最愿意去抢夺的。
就因为他们手无寸铁,所以他们没有多少反抗能力。
陈寒曾经在现代社会,只能从书本上去感受绝望,是多么令人难以接受。
可是当他来到了明朝,亲眼看到这样的场景,
亲眼见到那老人家,自己被烧得半死不活,
依旧要举着那块写着报仇的白色旗帜,在路边上等待着明军的到来。
他看到了那些被烧成了一团的老百姓的尸体。
又看到了那无助又无辜的妇女,被凌辱之后,没有得到多少补偿。
而且从此之后她这一辈子可能被毁掉。
因为没有人会同情这女子的。
甚至反倒会觉得,伱为何不在当时就自杀?
这样的话既保全你自己的名节,又保全了你男人的道义。
可是每一个人都想要活着,这是每一个生灵最大的追求。
但这一切在战争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陈寒长叹一口气,“殿下,如果咱们的士兵都能够像今天这次一样,
对这些女真部落进行这样的围歼,我相信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让这些人知道痛知道怕,才能真正让咱们的辽东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