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攻金国,再攻西夏,南征大宋,刘陵把周围锤了一圈,到头来,目光再度放回到金国身上。
“还有.北安州种师道有了个小儿子。”
听到这话,刘陵也忍不住笑起来,微微颔首:“孤之后会派人送去贺礼的。”
两人说了一会儿话,韩世忠言语明显的比以前还要谨慎许多,一问一答有板有眼,反而显得生疏了不少,刘陵对此并不意外,谈了一会儿事情,便示意韩世忠离开。
“臣告退。”
殿内恢复了安静,童贯缓步趋入,对他汇报道:“高丽使者说,希望能在今日黄昏前求见主上。”
高丽人大概急得很,他们国内情形一天天的全是不稳定因素,现在靠着那点兵力和几场胜仗的影响才能勉强维持住局面,若是北方李资谦得到了半点优势,南方的王氏高丽就要凉了。
因此在得到刘陵的首肯后,那些高丽使者几乎就要天天过来问候。
“这些高丽人,啧。”
刘陵有些不耐烦道:“钱粮,船只,什么都给过来,却想要空口白牙地讨要兵力,今日不见他们了。如果他们敢过来,就让人全部丢出去,最好,要让金国使者看到。”
“奴遵旨。”
金国朝堂上下大概也清楚了刘陵的套路,知道国内不少叛乱和民变都是刘陵让人煽动起来的,但他们对这种搅屎棍一样的战术毫无办法。
如果这是在异国土地上,金人铁骑自然是能肆无忌惮地碾碎一切不和谐的声音,可他们国内就如同大宋一般千疮百孔,再打压下去,只会不断消弭金国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
当一个地方七八成以上的平民百姓都不服你,你派几个官员和数百兵卒过去有什么用?
同时,金国国内的流民现象依旧严重,往往都是向南流入长城境内,现在北安州和松亭关一带驻扎了大量骑兵,很多时候都会主动接应流民入关。
对此,金人自然也是敢怒不敢言。
完颜吴乞买找不到对付燕人的办法,毕竟开头那几场仗输的实在是太要命,那时候明明是稳赢的局面,却一场又一场地大败,以至于伤筋动骨,再到现在的积重难返。
燕人组合拳的地方就恶心在这里,双方势均力敌的时候,他们根本就不会主动进攻,一定会想尽手段消磨伱的心气和兵力,等他们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才会立刻出兵。
八月,夏日炎炎的风早已微弱,取而代之的是早秋的凉意。
田埂上随风起伏的庄稼随处可见,眼见得终于是一个太平的丰收年岁。
官道上,一小队骑兵正策马飞奔,越过一道商队,急匆匆地朝着东面赶去。
平州海港。
这儿今日人流如潮,平州主官张敦固穿一身紫色官袍,缓缓走上搭建好的高台,伸手从旁边的小吏手里接过火把,点燃了安放在他面前的一支一人多高的大蜡烛。
这种蜡烛谓之“平安烛”,据说点燃后能有上达天听乞求平安的功效。
随着平州靠海的地方兴建起了一座海港,出海前点一根平安烛的习惯也渐渐流传甚广。
寻常人家买不起大的蜡烛,往往就用小的去替代;而不少富商也从其中看到了机会,意识到朝廷接下来的政策肯定是想推行海商,不少人都选择把身家投入进去。
因此除了官府的平安烛外,也能看到许多样式比官府那里更精美的巨大蜡烛。
“诸位。”
可惜这个世界还没出现话筒,要不然标准流程就是张敦固拍拍面前的话筒,咳嗽一声,巨大的嗡鸣声把众人的注意力拉回他身上。
“肃静!”
“安静一点!知州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