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今日的卫渊。”
说到这里,他忽然将杯中酒水一饮而尽,站起身来,负手而立,继续道:
“世人说我知兵,精通练兵之道,用兵之术,所指挥战役无一败绩,这不是我的能耐,是跟随我出征杀敌的将士之功,是为了粮饷筹措而殚精竭虑的户部,是调集各方军队统一配制的兵部。”
“是不断造出军器的工部与军器监,是奔波在最前方,不计伤亡代价的皇城司密探,是数万万大周子民的鼎力相助,是他们,我才能打胜仗。”
“不然,就凭我个人,焉能有此造化?”
卫渊看到苏轼的脸色已经渐渐沉默下来,索性趁热打铁,继续道:
“苏先生,你有大才,你的诗词文章说是冠绝当今也不为过。”
“你写得每一首诗词,都被中原、江南广为传唱,是当之无愧的大才子。”
“你说要为我著书立传,写诗词歌赋,我很荣幸,但我认为,伱应该要放眼看天下。”
“你的声音,不该出现在权贵身上,你的文章,也不该只写那些大人物。”
“苏先生,去看看吧,看看西北草原的塞外风光,看看我边军将士是如何戍边。”
“再去北方的长城,看看那里的将士是如何风餐露宿,看看什么叫做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卫渊言止于此。
苏轼像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不知过了多久,他突然深呼吸一口气,缓缓站起身来,朝着卫渊的背影郑重作揖道: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苏轼的词,不该只写盛世,只写明月,只写风情,只写权贵”
“塞外鹤唳风声,弓马骑射,应当要如此!”
“卫侯,下官受教了!”
卫渊转过身来,将他搀扶起来,语重心长道:
“本帅希望,世人通过你的诗词歌赋,可以更多地了解到戍边将士的寒苦,让更多的人都明白,今日太平来之不易。”
“本帅更希望,让后世人通过你的文字,了解到有周一代,边军将士的风采。”
苏轼坚定地点头道:“下官,明白了。”
这一刻,他眼前的道路,似乎变得平坦了起来。
他似乎知道,自己该要什么了。
此前,他成为进士时,一心只想着做官,要一展生平所学,都是后来才慢慢发现,他根本就不是做官的料。
自从被贬到陕西路之后,苏轼就常扪心自问,将来的路,该怎么走?
继续当官?
可以自己的性格,去了京城,迟早也会被贬到外地。
至于写什么诗词歌赋,不过是闲暇时刻的无聊之作罢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才是读书人要该追求的东西。
但如今,听到卫渊的长篇大论后,苏轼突然豁然开朗了。
与其执着于做官,倒不如随遇而安,用自己的文采,记录下当世这个非同一般的盛世。
旁人记载盛世,是说商贸之繁荣,百姓之富庶,歌姬之艳丽。
此前的自己,也是如此。
但从今日起,写一些不一样的诗词文章,写一些旁人没有写到的,盛世之下的边塞。
写一写,那些为了稳固盛世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国之英雄。
想到这里,苏轼忽然感觉,胸中血液都沸腾了起来,他现在恨不得就跑去贺兰山,去雁门关。
“苏先生,请记住,这个世上,没有个人英雄,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这个道理。”
“真正的英雄,是天下人,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