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也像前朝的李隆基那般,昏聩了。
“父皇,将来史书会写,是儿臣在监国期间擅作主张推动军改,与父皇无关!”
赵曦说到这里,明显是要袒护卫渊了。
赵祯左思右想片刻,事已至此,岂能朝令夕改?只能顺势而为了,
“你年龄还小,懂什么?你未登基,就做主这等军国大事,若成功了还好,若失败了,世人会如何看你?你的皇位,将来能坐稳吗?”
这一点儿,赵曦倒是不曾想到。
往深处一想,他瞬间冷汗直流。
是啊,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天下万民会说,赵曦是个昏君,不配做天子。
一旦他今后再做出什么错事,极有可能会引起民怨沸腾。
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赵祯道:“像改制这等军国大事,不要凭借一腔热血就做了,你是如此,卫卿也是如此。”
“他这些年,过得太顺了,无论是做官还是做事,都不曾遇到波澜”
赵曦心中一紧,“父皇”
赵祯语重心长道:“朕知你要说什么,你会说,在朕重病昏厥期间,是卫卿将新军调来皇城,此举是在保护你的地位不受影响。”
“你们师徒情深,朕心知肚明,但朕不能将没有遇到过挫折的卫卿给你,你明白朕的意思么?”
赵曦一脸沉默。
赵祯继续说道:“若你将来登基,必然重用卫渊,他仕途顺畅,于他而言,是好事,但于国而言,不是好事。”
“军改一事,他会感激你,但这还不够,朕要让他终此一生,都对你忠心耿耿!”
从他昏厥的这个事情上来说,卫渊所作所为,已经表现出了忠心。
不仅是对赵祯的忠心,还有对赵曦。
新军入皇城,此军只听卫渊调令,也就是说,一旦赵祯真的去世了,有卫渊在,可以即刻辅佐赵曦灵前继位,帮助大周渡过权位更迭的关键性时刻。
赵祯父子并不担心卫渊会做出董卓那样的事情来,因为卫渊的地位还没有这般突出。
有韩章、文彦博,还有一些老牌勋贵们,不会坐视这种事情发生。
卫渊与他们斗,还嫩了点。
他不可能不清楚这一点,所以,赵祯父子也不会怀疑卫渊调兵入皇城的动机。
可这毕竟是触动了赵祯的逆鳞,再加上又让自己的儿子以监国身份下旨军改
赵祯必须要给卫渊一点儿颜色看看。
事后,待自己死去,自有稳固政权的赵曦重新将卫渊召来委以重任,到了那时,卫渊也不得不对赵曦忠心耿耿。
毕竟,天下人是有眼睛的,不都是傻子。
“来人,拟旨,韩、文二人,不思国体,结党相斗,责令二人闭门思过,由富彦国接替韩章,范纯仁接替文彦博。”
“卫渊擅自换防,违改旧制,罪无可恕,保留其爵,革除一切职位,思过。”
随着赵祯的两道旨意落下。
朱总管直接被吓了一跳。
就连赵曦都是有些手足无措,“父皇,这责罚,是不是太过了些?”
赵祯道:“你要违抗朕的旨意?”
赵曦再次叩首,“儿臣不敢!”
“敢问父皇,若将卫卿职位革除,谁来担任殿前司都指挥使一职?”
赵祯缓缓闭上双眼,“再议。”
再议?
赵曦眼前一亮,又问道:“父皇,那这延边军改一事”
赵祯摆了摆手,示意他退出大殿。
他瞬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