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种取代,不是不用人力,而是改用技术型工人,操作机器型工人更吃香。
蒸汽机刚出来的时候,各地工会都在闹,认为蒸汽机会让工人淘汰掉。
结果六年过去了,工厂不止没有淘汰职工,还扩招了职工,不止没有裁撤工人,还增加了工人的工资。
产能翻番,商品价格下降,自然扩大了市场份额,不但没亏本,还赚钱,连带着,工人工资跟着涨钱。
现在是工资够花,物价还下降了。
民间才看到了蒸汽机的好处,才加快了普及蒸汽机的速度。
普及一件东西,不是中枢下令就有用的,得让民间得到实惠,好东西得有用才行,不然光吆喝没几個人上当。
就说那服装厂,蒸汽机推广之前,一套成衣,价格在2块钱左右,包括长袍和一条裤子。
而今年,一套同材质成衣,价格下降到了1元钱,赶促销的时候8毛就能买到。
以前一家服装厂,日产量1000件,现在一家服装厂,日产量1万件。
刚开始,厂长还担心呢,卖不出去咋办,结果,订单是以前的十倍。
其实,百姓不懂经济账。
看似2块钱一套成衣,很便宜的,但一个普通人家,刨除房贷之外,可支配收入真的不多。
一年四季都要买衣服,逢年过节也得换一件,所以呀,一年一个人服装支出在20元以上,因为冬装贵。
所以,看似很多人家穿得不错,其实是就一件拿得出手的衣服。
随着衣服价格暴跌,自然愿意多买几套。
大明有30亿人口啊。
一人多买一件,能养活多少家工厂?
别忘了,这些年成衣市场,并没有覆盖30亿人口,市场规模也就1个亿上下。
可衣服是所有人都要穿的。
为什么覆盖规模达不到全部,因为贵,现在价格降下来了,市场规模自然就扩大了,是成倍的扩大,不比原来赚得多?
而百姓家结余的钱,又可用于其他方面支配,比如美食、旅游方面支出。
百姓肉眼可见的,生活成本在下降。
蒸汽机推广,不但没有摧毁现有格局,反而让百姓腰包更鼓了。
民间推广蒸汽机的声音越来越高涨。
不止服装业,蒸汽机覆盖全行业,最直观感受的是采矿业,石油是化纤、塑料的源头,又是煤油灯、沥青路的原料,以前采矿用人挖,用简单机械采。
有了蒸汽机,用机器采,采量肉眼可见的提升。
采矿工人减少了,矿主明显赚得更多了。
而被闲置的劳动力,可以多开几个矿啊,石油用量巨大,采多少都不愁卖。
没有矿,就去藩国开采呀。
石油工人,永远都不失业。
说到工会制度,是在景泰二十四年的时候推行的,到现在,各地都有工会,为工人发声。
但这个工会,虚有其表,因为工会人员是不赚钱的,工会也不是盈利部门,愿意管闲事的人不愿意受条条框框约束,不愿意管闲事的,压根不会搀和。
这就导致了工会,虽然有,但起不到什么作用。
有的甚至是资本家扶持起来的,掌控底层工人的手段。
从工厂建立之后,城市里就诞生了工人阶级。
其实,景泰五十二年的社会,基本和六七十年代很像了,除了没电,其他都一样。
为了发展旅游,百姓出行极为方便。
长途有马车,城市里穿行有黄包车、人力推车,现在有的地区还通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