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玄幻魔法>华娱从2004开始> 第332章 如果好莱坞要翻拍,可以邀请我去执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32章 如果好莱坞要翻拍,可以邀请我去执(2 / 4)

而国产电影的制作特辑,往往只能看到导演在说个不停,然后是制片人、演员轮番上来夸导演,常用的台词是制片人会说导演很认真,演员则说导演对自己的启发很大。

这就是好莱坞电影与国产电影的区别。

好莱坞电影是属团队协作,拍出的电影要对投资方负责,不然制片人就得进厂打螺丝。

国产电影是属于导演的,拍出的电影表面上说是对投资方负责,实则是导演开心胜过一切。

尤其是大导演,就算拍砸了,也丢不了饭碗。

因为有名气有实力的导演,保不准什么时候又赚了,也就一直能拉到投资。

这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就是姜闻,他拍的电影十有九扑,可还是一直能拉到投资。

比如他现在拍的这部《太阳照常升起》,把杨受城给弄亏了。

日后拍《让子弹飞》时,杨受城依旧二话不说的掏钱投资给他。

当然,其中也有姜闻找来葛悠和周润发主演的原因。

但.正因为是姜闻,才能找来葛悠和周润发。

反之制片人就不一样,若是让投资方亏钱,那么投资方就会质疑其眼光,不再投资。

……

制片人中心制一直以来是在中国电影市场被大家嚼烂掉的词,其实在国外并没有人去强调这个概念。

因为在电影工业相对较为成熟的区域,这是理所当然无从争辩的事实。

倒是近100年间,总有一批美国电影人在反对制片人制度,认为他们扼杀了电影的创新。

国内,现阶段奉行的是导演中心制。

在中国电影还是统购统销的年代时,立项之后的制作都是交给导演来全权负责的,这让导演成为唯一拥有电影制作全程管控经验的岗位。

所以在九十年代电影产业体制改革初期,中国的第一批国产类型片都是用导演的名字命名的,制片人只是负责融资或友情赠送的名头,这种惯性一直延续到如今的诸多电影中。

而后,陈国傅加入华宜和保利博纳切入港产片制作,代表着大陆开始全面吸收港岛电影的操作体制。

只不过港岛的电影监制制度是在80年代之后形成的,随着港岛独立制片公司的成长而成熟。

与好莱坞的制片人所承担的责任不同,监制更多的是一个协调者,兼任担保及引路人。

职能定位是解决电影制作中的行政管理及监察,并非决策者,这是东亚文化和西方工业体制碰撞之后所产生的岗位功能。

因此,国内大部分中等或大规模电影项目的组织架构一般是,出品人作为资方代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导演作为整个制作团队的核心,维护着电影的品质。

监制或制片在目前的国内电影市场,往往承担的是一个平衡多方利益和服务的角色。

三者构成金字塔结构的顶端。

按照理想化的愿景,是应该相互配合、并相互制约,形成利润、品质和管理的完美融合。

换言之,导演中心制下,导演的话语权尽管最大,却也要认真考量制片人的声音。

好比张一谋与新画面的张卫平,冯小钢与华宜的大小王一样。

两位大导演虽然在各自执导的戏中话语权最大,但是使用哪些演员或者其它各方面的事情.出品人或者制片人同样有绝对的话语权。

其实,在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初期,有一定品质的国产电影产量是极其有限的。

风险主要集中在导演是否具备影像叙事的能力以及题材的选择上。

这个阶段,只要艺术创作达到一定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