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恩总督告诉他们,明帝国是一个巨大的东方宝库。
没想到,这次运气越发好了,不但能挤进月港的番商队伍,而且用金币征服了一家老牌牙行,得以与大明的官员直接做生意。
更令荷兰人啧啧叹服的是,这些据说从大明最富饶之地运来的丝织物和棉织物,比先前在澳门看到的丝货,还要瑰姿华美,或者更为柔顺绵软。
古力特看得两眼放光,直接捧起两股生丝,问多少钱。
一开始问价,月港的地方官们,纷纷在知县的带领下,知趣地向刘公公告辞。
待院中只剩织造局的人和尼德兰商人后,刘时敏不紧不慢地报价:“二百两白银一担,我们大明要多少有多少。唔,一担是一百斤,与弗朗基人的一法内加差不多。”
又指指另一个箱子道:“那边的色丝,是二百三十两白银一担。本官查访过,东瀛人到濠境买给弗朗基人的生丝,要价绝不会低于我们色丝的价格。”
从旁侧耳倾听的郑海珠,也再次被刘时敏的表现刷新了认知。
她本以为,出来与荷兰人谈细节算账的,是织造局的吏员,谁知刘时敏竟亲自上阵,像个熟练的闽商一样,而且听这意思,刘公公是要搞倾销啊。
此时日本确实已经大量养起了蚕宝宝,但拼生丝的质量和数量,那我们大明还是可以碾压的。
荷兰人古力特那对蓝莹莹的眼珠里,果然也精光闪动。
但商人骨子里的沉着与对利润更大化的追求,令他仍然摇摇头,请牙行的通译告诉刘公公:生丝的价格确实是行价,但色丝太贵了。尼德兰自从摆脱了弗朗基人的统治后,在自己的土地上大量种植染料植物,短短几年已卓有成效,如今就连撒克逊人,也用船将羊毛和呢绒运到尼德兰的土地上来染色。
荷兰人的言下之意很清楚,既然我们自己也可以染,何必买那么贵的色丝呢,除非价格降下来。
刘公公听完,云澹风轻地笑笑,转头对郑海珠道:“郑姑娘,这红毛番坐地还钱,你也懂染色,来,你和他说叨说叨。”
突然发号施令,就是要测试一下,这姑娘是不是有锐利的神思和好斗的意志。
郑海珠始终在全神贯注地听,这是她穿越来后第一次经历帝国较高层级的海贸谈判,多么难得的实战机会,故而她跟着通译的每句话,在脑中模拟出应对的回击。
此刻听刘时敏召唤,郑海珠就像蓄势待发的军卒看到旗语,立刻进入出击状态。
她走到装有色丝的箱子边,略略翻检,选了三四柄红色系的色丝,又去另一个箱子里拿出韩家织坊混纺的丝绵面巾,走到古力特面前,礼貌地比划道:“我大明崇尚红色,也最会染红色。偏偏老天卷顾,有些用作染料植物或者矿物,只我大明的土地上能产。”
古力特精神一振:“请问这位渊博的女士,是什么样的植物或者矿物呢?”
郑海珠心道,多了去了,虎杖、大叶榕、茜草、岱赭,还有漳泉一带的霞浦草,但你当我傻么,会直接告诉你它们的名字。
遂嫣然笑道:“光找到这些植物和矿石也没有用,染色的过程中有许多独家配方和工艺,我们大明叫非物质文化。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相信古力特先生眼见为实,心里已有答桉,我们这些漂亮的丝线、绸缎和棉布,与贵国染出的毛线和呢绒,到底是不是同样的颜色。”
那月港牙行的通译,听到“非物质文化”五个字,正一脸懵,心说这……我连这个词汉话是啥意思都不晓得,怎么翻译成红夷话。再听到“这些不重要”五个字,顿时大松一口气,郑姑娘说得太对了,和红夷人不必多废话,告诉他,你们铁定染不出来这样好看的,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