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耿叔,这本书津门大学教授不认识,也许其他大学教授能认识呢,考古系也不是只有这一所大学有。”
理,是这么一个理。旧社会,识文断字的本来就不多。写这本羊皮书的人,基本上就是一个文盲。既然大家都看不懂,那么这本书就没有价值。一本没有价值的书,放的时间再久,也不会有价值。
“那好,这本书我就送给你了,碰上认识的,有缘的,也许还能对社会做些贡献,也算不辱耿家的先祖。”
“好,谢谢耿叔,那这本书就放在我这。”说完,王珂打开空手榴弹箱,把这本线装书放了进去。
第一阶段进行了一周,但效果并不理想。联合考察考古小分队的队长温教授决定,放弃驻点死守,主动出击采访。
这天,温教授终于意外地在一个老乡家里,看到神龛里供奉的一个小半拉的破铜罐,连忙问道:“这个是从哪传下来的?”
那个老乡笑了,“这个不是传的,是上次炮兵连王珂从水井里淘上来的,我们很多家都有,毕竟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掉在井里也算是给我们后人留了一份念想,放在家中辟邪。这个破铜罐又不是什么古董。”
温教授笑了。“你以为破掉的东西就不叫古董了,一块元青花的碎瓷片都是古董。我先登记一下,拿回去研究研究。”
那个老乡一听,连忙说:“我内弟家也有一块,是个发青的破陶罐。他那个比我这还大一点呢,我领你去。”结果温教授也拿了回来。
回到家,他便找到了王珂,对他说:“小王同志……”
“到。”王珂条件反射地应了一声,温教授笑笑。
“你在这个村威信很高哟,我记得你上次在叶教授家无意地说过一句,说你们从井里淘的东西,除了老乡拿走的,其余的都扔到村外一个坑里,能不能带我们去看看?”
“可以啊,不过整壮一点的都被老乡们拿回家了,剩下的都是些破绳头、烂铁桶之类的,还有就是淤泥什么的。”
王珂转身从门后拿起一个当地老乡用的三齿耙,扛起来就陪温教授几个人,去了村外的那个坑。
到了那个坑里,果然见到那堆从井底清出来的一些杂物和淤泥。
温教授和叶教授几个人蹲了下来,王珂用耙子每刨一耙,温教授几人就拿起一些东西,在放大镜下仔细地看。
看了有个把小时,天色已经渐晚,大家见也没有发现什么。正准备回家时,忽然温教授叫了起来,“老叶,你看这个是什么?”
温教授手里拿了一块乒乓球大小的陶片残片,叶教授接过去仔细地端详。“这上面似乎有席纹,商代的?”
这怎么可能?古井再古,也不能古到三千年以前去吧?
“等等,我来问一下小王同志。小王同志,你当时说你们几人在井下清淤,清到底了没有?”
“那倒是没有,清了快二十米,电线不够长,而且当时水也够全村吃的了,所以我们就收工了。”王珂倒是实话实说。
“哈哈哈,我们真的有可能发现大宝贝啦,老叶,井没有淘到底,井居然没有淘到底!”温教授像个小孩子一样,兴奋的双手乱舞。
叶教授也是异常高兴,他说:“是啊,老温,既然井没有清到底,说明井下的历史还要向前延伸。没准这个古井还能淘出史前文化,至少可以淘出比燕文化更早的东西。我们要赶紧修改我们的联合考察考古方案,特别是要增加上古井的底部发掘。”
王珂一下想明白了,这古井里的淤泥正是年代的迭存,不同年代掉下去取水器完全不一样,如果能追溯得更远,中间必有战国时的遗存。
天呐,我们的先人那时候是怎么凿出来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