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李君浩起了一个大早。
今天他要出趟远门,拜访一位名士。
正是太史慈母亲推荐的王烈。
之前老人家说出王烈名字时,他还没有感觉。
毕竟他不是电脑,历史上什么人都能记得住,什么事情都记得清。
不过,经过一晚上的思考回忆之后,他确定了一个人。
平原王烈,祖籍太原,因为父亲去世回到平原守孝。
这时候已经是东汉末年,饥荒、旱灾经常发生。
有些人因为没有食物,被饿死的道路上。
王烈见到这种情况,就把自己的粮食分出去,救济乡党。
于是历史记录上便有了一个“宗族称孝,乡党归仁”的王烈,由此名声传遍郡县。
他喜欢阅读书籍,更喜欢创办私塾学校,教育乡人向善。
受到他的影响,他的学生都很有礼貌,在市井中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当然这些都是史书上记录的杂事,真正让李君浩对王烈这个人留有印象的是头牛贼的处理。
这时代,对于一般农家而言,一头牛甚至比一个人的姓名还要贵。
路上有饿死的人,却很少有饿死的牛。
平原国中就有这样一个偷牛的贼,因为手生头一回干,被牛主人抓住了。
自然的,牛主人不会饶了他,又打又骂,还要报官。
那偷牛的贼痛哭流涕,表示自己知错,愿打认罚,只有一点,不要把这件事告诉王烈。
这时候,王烈的名声在乡党间甚为响亮,很多人以被王烈表扬为荣,以被王烈批评为耻。
后来王烈听说这件事后,非但没有怪罪这人,反而送给了头牛贼一块布。
王烈的学生们知道后,集体请教,这是什么原因。
王烈以偷马贼杀了秦穆公的马吃了妈的肉,秦穆公却赐这人喝酒为例,秦穆公后来遭难,小偷不惜拼上生命去救秦穆公。
王烈认为,那小偷知道羞耻和邪恶,有悔改之心,就应该鼓励他向善。
几年后,有个老人担着重担行走,有人发现他困难后,主动帮助。
来到老人家,那人放下担子就走,老人想感谢都来不及,更不知那人姓名。
后来,老人长途奔走,手里的剑丢了,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
就在他心灰意冷时,发现路上有个人守着一把剑在等主人来,而那把剑正好是老人的剑。
原来是这人看到剑后想还给剑的主人,但又担心自己把剑捡走剑主人回来寻找,找不到;可不捡走,万一被后来人拿走,剑主人就永远失去这把剑了。
于是,在没有想出好办法前,这人就在原地守剑,等剑主人来。
老人这时候才发现,眼前的人就是之前帮助他挑担子的人。
王烈知道这件事后,想表彰这个人,就去寻找他,结果发现这人正是之前的头牛贼。
想到历史书上对王烈的记载,李君浩有种面见大德之士的感觉。
毫无疑问,王烈属于对道德看得很重的人,很注意自己的德行。
所以这一次去寻王烈,李君浩没有带很大的阵仗,只带了一个人去。
为此,赵七还对太史慈很有怨言。
“过往都是我守在主公身边,这次却变成太史子义,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旧人换新人。”
李君浩对此大笑几声,并不在意。
赵七此时有了正式的官职,已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鞍前马后跑来跑去了。
赵七算是李君浩起势以来最早的班底,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