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浩高坐明堂,底下站立着辽西13县的县长和各县功曹,王烈和邴原坐在一侧。
他处理郡中事务丝毫不顾忌二人在场,在轮到令支县事务时,更是直接询问王烈,并让王烈李代桃僵,处理令支县。
这让王烈激动不已,这代表他新一轮的官道政途开始了。
辽西14县,李君浩罢免了大部分的县令,除了两个留任外,其他的全部重新任命,王烈只是其中一个。
他之前一直没有处理辽西各县的官职任命,原因就在这里,大部分的县令并不称职,他要是大范围任免需要底气,也需要实力。
这些天他的名望越来越大,这就是他的底气,要是贸然任免,很容易引起那些县官背后势力的反弹。
这不是他杞人忧天,实在是有历史为鉴,前世曹操杀豫让,直接令兖州士族反叛,陈宫等人引吕布入兖州,差点弄得曹操无立足之地。
他虽然拥有兵马,并不怕叛乱,但能避免还是要避免的。
至于新任的县令,也是这些天他从乐阳县新提拔出来的人,大部分来自投奔他的豪强世家子弟,以及破格提拔的流民书生,就像公孙瓒和太史慈一样。
公孙瓒成了乐阳守卫的校尉,太史慈在几次军中演武比试中获胜后,也被提拔成了军司马,差一步就是校尉了。
此时最精锐的乐阳新军就是由太史慈指挥的,所有人都知道,李君浩在培养汉人精锐,而太史慈就是那个领导者。
这些最近被提拔的人都算是李君浩的嫡系,在汉朝做官的潜规则下,他们以后的官运和李君浩息息相关,在汉朝党争不断的情况下,是绝对的辽西派。
在这个过程中,反而是王烈全程观望,一言不发。
一炷香之后,李君浩才处理完郡县事务,在让其他人退下之后,大厅里只剩下他和邴原二人。
邴原年龄比王烈小,和管宁年龄相仿,此时都是人到中年。
李君浩对邴原的了解主要是前世史书记载,重义气,有才华。
根据前世史书,邴原避祸辽东时,和同郡人刘政彼此气味相投,视为知己。
但刘政因为批评辽东太守公孙度,而被后者记恨,要抓住他下狱,刘政得到消息提前逃脱,公孙度便抓了他的家人。
当时太史慈正准备离开辽东返回中原,于是邴原便把刘政交给太史慈,自己找到公孙度,一番言谈说服公孙度释放了刘政的家人。
这种为朋友奔波的豪情,得到了当时人的称赞,重义气有才华。
当然,前世他和太史慈关系不错,但此时太史慈对他的了解反而不如王烈。
王烈有心做官,提早布局,将自己的名声在流民中传播。
而邴原和王烈无意做官,要不是恰好都在凤霞村,根本就无人知晓他们。
李君浩起身说道:“邴原兄,你以为我处理得如何。”
“大胆、激进、不合规、不合法。”
李君浩一愣,没想到邴原会这么评价自己,不由得一愣。
两人第一次见面,这人也太锋利了吧!
“但是迅速、果断、有效,与民有利。”邴原接着补充道。
人过中年的他,显然很懂得察言观色。
“哈哈哈。”李君浩指着邴原说道,“你啊,这个大喘气可是把我吓得够呛,我还以为哪里处置失当了。”
邴原直言不讳道:“确实有失当的地方,现在乱世,大人手握大权,朝廷政令难以及时到达,您这么做自然没事。
但要是其他人效仿您,那就会出大乱子。
要是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手下随意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