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奏疏递上去,何时能得到回复还是未知数。
李培恩心中此刻正为一事忐忑不安。
这件事就是,如果皇帝真的将平定动乱的任务交给他,他该如何应对?
经过一夜的休息,李培恩再次来到牢狱,找到林老板。
“请你再详细向我描述一下江南的状况。”
尽管林老板不明其意,但他还是按照李培恩的要求,重述了之前讲述的内容,前后重复了三四遍。
面对林老板疑惑的目光,李培恩离开了牢房。回到府邸,秋菊过来关心地问:“老爷,你怎么了?看起来有些心神不定呢。”
李培恩没有回应。他的思绪全被江南那些作乱的叛贼占据。这个问题棘手得很。
据林老板所说,那些人已经密谋多年,不仅装备齐全,还在当地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加上前朝皇帝治理不善,百姓对他们并无好感。一旦动乱爆发,叛军沿途必能收拢更多人马。
目前或许尚未形成大气候,但一旦叛乱军真正崛起,局面就会完全不同。
“不行,必须在叛乱爆发前找出解决之道。”
事前预防已经来不及,只能尽量在影响最小的时候解决问题。
李培恩心中有了一个计划:“既然硬碰硬不行,那就只能从内部瓦解他们了。”
他身为魏忠贤的义子,这个身份或许能派上用场。但关键在于,他的计划能否实际应用,奏疏能否得到回应。如果皇帝对此无动于衷,那才是最糟糕的情况。
动乱!如果皇帝意识到江南的官员不可靠,自然会有所行动。就怕崇祯帝误以为这不是大事,随便发个命令,反而打草惊蛇。
李培恩围着书桌焦虑地来回走了好几圈。“真是让人操心啊。”
他在奏疏中已提及要隐瞒地方官员的问题,但毕竟面对的是皇帝,所以他写得非常委婉。由于自身身份,李培恩还得在奏折中大篇幅表达自己的忠诚。
“现在能做的不多,只能等待了。”
如果小皇帝真的不重视,那就只能说是大明朝气数已尽。
想到这里,李培恩再次感到不安:“不行,我需要两手准备。”
如果叛乱真的发生,他绝不希望卷入其中。
在动荡的时局中,首要任务便是自保,这成了李培恩面临的重大课题。他意识到首要准备的便是物资。然而,尽管他已经规范了手下团队的管理,但他们的忠诚度对他而言并不稳固。正当李培恩焦虑不安时,皇帝的旨意终于下达。
果然,这份密旨中,皇帝赐予李培恩一个空头的官职——巡抚。“这无非是画个大饼,让我在处理事务时是个大官,等事情解决完,我又得乖乖回常州府赚钱。”幸运的是,皇帝看穿了他的奏疏,关注到了关键内容。圣旨特别指出,此事需瞒过当地官员。李培恩过去后,一旦找到证据,可以直接代表天子处置那些官员,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不管将来是否会被抛弃,至少现在我有了权力,事情就容易多了。”
收起圣旨,李培恩开始考虑该带哪些人一同前往。他自己的军队不能动,即使动用,人数也有限。目前收编的大部分人都是先前的难民。这些灾民可以学习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但让他们参与战斗是不现实的。况且,他们现在在常州府,离江南还有一定距离。“此刻若带大量军队出发,必定会引起警觉。”
一旦对方有所防备,情况就会变得棘手。他手中这点兵力,远不及对方准备充分。这使得李培恩再次陷入忧虑。“不过,有一件事我仍无法确定。”
那就是江南的军队是否已落入叛军之手。他认为这未必是事实。“根据林老板的说法,可能有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