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历史军事>汉末雄风> 第八十八章 黄巾乱,定汝南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十八章 黄巾乱,定汝南上(3 / 4)

日随我骑兵至汝南!至平舆县走马上任!

子敬兄!你既熟知汝南之情势,便有劳你为我出谋划策,子扬兄亦随我出征!

仲德公、公仁公,2位各自返还各自郡治,伯宁先生请速至弘农!

子鱼公、子瑜兄,2位负责协助耿府君调配、押运护送资粮军需!

骠骑将军,颜将军,攻伐南阳仍依旧策!粮道之安危,2位将军无需担忧,此事便交由我负责!”

言罢,他霍然起身,对众人抱拳后,神情肃然,语重心长道:“诸公,此为我军亮明旗号后之首战!事关汉室威严,大业之盛,请诸公务必尽心竭力!”

众人见他发布命令时态度斩钉截铁、指令简洁明了,顿时心生佩服。

见众人尽皆躬身领命,赵旻挥手散会。

刘秀对耿弇(yan3声)的评价极高,认为其人比兵仙韩信还要了得。耿弇家族子孙世受国恩,因此耿纪在曹操有不臣之心时,造曹操的反再正常不过。

:欢迎下载app免费阅读。

《新3国》将这段编得面目全非。耿纪根本不是为荀彧报仇,他是担心魏国公曹操会如昔年董卓1般,废掉刘协而篡国。所以他决心赶在此事之前杀掉曹操。

《新3国》无论编剧、台词还是演员的挑选和演技,完全不能与94版《3国演义》相比,看得我想吐。

《3国志》前后、各传间抵牾之处确实不少,但我认为,这些抵牾之处,恰恰是陈寿先生欲隐晦表达其心声的线索所在。

晋传于魏,甚至晋臣中有许多都是魏臣,陈寿为完成编史而苟,所以不得不将自己想说的话、想表达的对魏不满的观点,隐于字里行间。

刘岱和刘辟的死而复生,我个人认为,便是陈寿先生无声的控诉。

但凡有些文化的人就都知道,起兵讨董的发起人,不是袁绍,而是张邈弟弟,广陵太守张超的功曹(佐2官)臧洪。

臧洪对张超说:“明府历世受恩,兄弟并据大郡,今王室将危,贼臣未枭,此诚天下义烈报恩效命之秋也。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枹鼓,可得2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之大者也。”

国贼,指的就是董卓老贼。

讨董联盟,发起人臧洪,最初参与者只有张邈兄弟、孔伷、刘岱和桥瑁这5人,到后来才加入孙坚、曹操、王匡、韩馥、袁绍、鲍信等其他刺史、太守和国相。

孙坚与董卓有旧仇,又是臧洪老爹臧旻的故吏,所以后来孙坚最为积极。

从鲍信的所作所为来看,力劝袁绍趁董卓刚进京未收编何进兵卒除掉董卓的,是他;后来关东联军打着讨董名字发展自己势力时,惟有孙坚和鲍信是1心讨董的,所以其人必然忠于汉室。

后来,联军分崩离析,鲍信追随汉室宗亲刘岱。虽然史书记载刘岱死于黄巾贼手,但我认为,刘岱未死,而是迎曹操进兖州时投效了曹操。

所以,曹操讨伐刘备时,刘岱再次现身,便极有象征意义。他是降曹而叛汉。

刘辟则与刘岱恰恰相反。他因反曹被迫隐姓埋名,5年后再次反曹迎汉。

这2人还有1个共同特征:都与陈寿先生的先主刘备有关。

刘备扛起的是大汉旗号,其人代表的是汉室正朔!

对陈寿先生的控诉和愿望,看官们看懂了吧?

罗先生写《3国演义》时,1定将《3国志》翻烂了。罗先生既然笃定这两个刘岱、两个刘辟都是真实存在的同1人,那么…

看官们懂了吧?罗先生才是最懂曹操和刘备的。前者确实为汉贼,后者也毕生致力于匡扶汉室伟大事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