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否则他1定会高歌1曲。
其人忍住行顿首礼的冲动,深深躬身抱拳。
“主公放心,辽必不辱命!”
赵旻大笑:“旻得文远兄,犹晋文公得先仲车也!”
赵旻这个比喻恰到好处。
其人以勤王之晋文公自居,又将张辽比喻为晋国第1位元帅。
这1点,赵旻比常以汉高祖自居的曹操高明。
张辽激动到不能自持。
“主公谬赞,辽焉能与先仲车相提并论?”
张辽太谦虚了,先轸肯定做不到8百破十万,威震逍遥津。
赵旻哈哈大笑:“旻以为,文远兄犹在先仲车之上也。河东之行,尚需文远奋勇!”
张辽心情激荡,当即领命。
于是乎,赵旻本拟订去关中,却被董昭纠正为定河东。
【作者题外话】:吕布奉秘诏之事,前文提过,此处不再赘述。
先轸之于晋文公,便如同李靖之于唐太宗。
张辽的经历,前文同样提过,此处不再重提。
所以,上1章和这1章既然提到诸葛亮的战略,咱们便聊1聊诸葛亮的“隆中对”吧。
曹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这句话,是“隆中对”的核心思想。
所以,咱们先来看曹操、孙权与“鼎足之势”。
《隆中对》以“董卓作乱”为开篇,论述汉末丧乱(西历189)之根源,属于旧调重弹,未见新意。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隆中对》
诸葛亮的论述重点,在于董卓之后的曹操与孙权。
在诸葛氏口中,曹操“拥兵百万,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3世”,2者均属于“不可图”的对象。
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
换言之,3分天下的格局中,北方(冀、青、幽、并、兖、豫、徐、司隶)与东南方(扬州)早已确定归属;
雍凉与交州则地处边鄙;剩余地区,唯有荆益2州。
《隆中对》至此,仅仅是陈述了彼时人所共知的事情:即曹操、孙权家大业大,难以图谋,因而不得不退求其次。
览查史料,可知在刘备流亡荆州的翌年(202),袁绍便染病身亡。曹操自此威震河朔,天下再无人敢与争锋。
(袁)绍自军破后,发病,欧血,(建安7年)夏5月,死。--《魏书武帝纪》
孙氏立国江东,自孙策渡江(195)算起,大约有十余年,虽然谈不上“已历3世”(孙坚发迹不在扬州),但基业规模也远非刘备可比。
需要注意1点,诸葛亮谈到的“江东国险民附,人为之用”并非实情。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3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江东有长江天险不假,但江东大族,尤其是会稽(虞、魏、孔、谢)与吴郡大姓(顾、6、朱、张)的政治态度却偏向保守。他们当中的许多家族,对孙氏阳奉阴违;甚至连鲁肃(扬州9江)这种流寓士人,也1度打算离开孙权。
深险之地(指山越)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指扬州宗帅)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指客居江东的流寓人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吴书吴主传》
刘子扬(刘晔字子扬)与(鲁)肃友善,遗肃书……(鲁)肃答然其计。葬毕还曲阿,欲北行。--《吴书鲁肃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