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1战而定,高元才今后更不敢妄兴兵戈。”
言罢,他向于禁、乐进2人躬身抱拳:“有劳2位将军把守壶关!此战若胜,2位功不可没!”
于禁、乐进2人抱拳应是,率军转身离去。
赵旻话虽如此说,却也担心高干突然发兵,断了自己后路。
刘晔蹙眉作揖:“主公,今我军距安邑,尚有近4百里…”
赵旻摆摆手:“子扬勿忧!文远将军必与我等紧密配合,今夜我等进此城关扎营!”
刘晔叹道:“主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主公不可不慎也。若文远冒进,晔恐后果将不堪设想!”
赵旻抱拳笑道:“子扬,某等便是担心,而今又能如何?何况,文远亦为宿将,当知此计之凶险。”
刘晔叹了口气,心中满是担忧。
同1时间。
张辽看了看天色,喝道:“今日到此为止,暂且停工!”
军司马赵旭1怔。
“将军,明日不渡河?”
【作者题外话】:李典、张辽、徐晃、于禁和乐进这赵旻麾下新5子良将的故事,前文皆已提到。
因此,此处不再赘言。
曹操遭部曲背刺、险些丧命之事,云某在袁、曹编年史中也曾详细说明。
曹操的心理,极为符合被害妄想症的症状。
云某以为,这或是曹操如此多疑、残暴的根本原因。
1家之谈,博诸君1粲而已,请诸君勿要认真。
伊尹忠奸之判,今日争议极多,但在汉末,伊尹就是公认的忠臣。
赵旻绝无可能还政,否则霍光就是他的下场!
他如此1说,诸君如此1听便是,千万莫要当真。
赵旻有无数种办法,解决又当又立的问题。
行文至此,诸君应已知,刘勋的阴谋是暗中勾结袁绍,以借势达成其人不轨之目的。
当然,这个阴谋早已破产。
这1章,咱们来聊聊莫须有的“魏讽之乱”。
建安2十4年(西历219)9月,即曹亡前3个月,在魏郡邺县发生了1起震动曹魏的巨案,即魏讽案。
彼时众多家族因卷入此案而遭诛连,《世语》作“数十家”,《通鉴》作“数千家”。
包括钟繇、杨俊、张泉、王粲诸子在内的众多曹魏勋旧,1时之间,或被罢免,或被屠杀。
可怪之处,是魏讽案的相关线索,却几乎完全没有传世。
乃至西晋史家,竟连魏讽的“籍贯郡望”都搞不清楚了。
其实,魏讽“谋逆”是假,核心问题是以下两点。
其1是曹操镇压荆州派系,避免内外勾连。
这与彼时(219)“关羽北伐”的大背景有关。
其2是稳固曹丕地位,打击曹植党羽。
这与彼时(219)曹操的身体状况有关。
至于所谓的魏讽谋反,则纯粹是文过饰非,不过是曹操父子在事后遮掩的门面话罢了。
这也是魏讽案遗留线索甚少的原因,因为这本就是子虚乌有的诡计。
云某以为,朱元璋为扶朱允炆上位而大杀功臣,其灵感,便来源于“魏讽之乱”。
我们先来研究1下魏种的籍贯,这1点,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魏书王昶传》与《晋书郑袤传》称魏讽是济阴人。济阴属兖州,其下辖的鄄城县,曾经是曹操的治所。
济阴魏讽、山阳曹伟皆以倾邪败没。--《魏书王昶传》
《魏晋世语》则称魏讽是沛国人。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