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是投军,靠拼命来捞军功,首先从兵卒开局,依靠勇猛、武艺及军功,升为5长、什长、队长、百人将、曲军侯,最后升到千石军司马。
从军司马升到校尉…那需要极大机缘。
后1条路风险太高,9成9的游侠,在未升到曲军侯时便已丢了性命。
前1条路则见不得光,而且看不到任何希望。
无论哪个做父祖的,恐怕也不希望自己儿孙继续做盗匪吧?
当然,心理扭曲者除外。
所以,当满宠找来1众剽悍兵卒,将游侠们蹂躏、又为他们画了1张大饼…啊呸!描述出1幅宏伟蓝图后…
这些游侠们,便义无反顾,选择了宠哥指给他们的出路。
能跳过兵卒、5长……甚至是校尉,直接做到中郎将,他们原本想都不敢想。
宠哥趁机蛊惑…啊呸!洗脑…啊呸!是以理想之光鼓舞他们。
“诸君切记,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封妻荫子便在今朝!”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咱们从纺织继续。
不同于可以制作兵器与耕具的矿冶物,纺织品的用途相对单纯,管制也相对宽松;因此并非全系官营,民间也可涉足。
王沈《魏书》记载,建安9年(204)曹操攻占邺县之后,便令冀州地方百姓每户“出绢2匹、绵2斤”。
可知这种0散的实物赋税,1定源自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
其收田租亩4升,户出绢2匹、绵2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王沈《魏书》
当然,除了民间小作坊之外,也存在官营的大型工场。
比如建安十8年(213)曹迫汉献帝娶自己3个女儿为贵人,聘礼当中便有“帛、玄纁、绢5万匹”。
行太常大司农安阳亭侯王邑赍璧、帛、玄纁、绢5万匹之邺纳聘。--《献帝起居注》
玄即黑、纁即暗红,玄纁也指代帝王下聘的聘礼。
这种染色织物与1般的素色织品在质量、规格上存在明显区别。5万匹数量巨大,应该不全是源自民间征发。
基本可以确定,此为官营工场的制品。
3国织物以蜀汉为最,其特产“蜀锦”畅销各地。
《太平御览》称“魏市于蜀,吴资西道”,《搜神记》等南朝典籍,亦记载曹操使术士左慈赴成都买蜀锦的故事,该故事又被范晔录入《后汉书》,可见蜀锦无疑是3国时代的硬通货。
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3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太平御览》引《丹阳记》
(曹)操恐其近即所取,因曰:“吾前遣人到蜀买锦,可过敕使者,增市2端。”--《后汉书方术传》
刘备入成都时(214)曾赐给关羽、张飞、法正、诸葛亮“锦千匹”,这里的“锦”来自刘璋内库,应为蜀锦。
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金各5百斤,银千斤,钱5千万,锦千匹。--《蜀书张飞传》
不过从可见记载看,蜀锦的质量参差不齐,未必有传说般精致。
比如曹丕便认为,流通至洛阳的蜀锦徒具虚名,不比北方自产的织物精美。
邓艾破成都时(263),收缴了锦、绮、彩、绢各2十万匹。
绢是未染色的织品,而蜀锦竟和绢的数量相等,难免粗制滥造的嫌疑。
前后每得蜀锦,殊不相比,适可讶……自吾(指曹丕)所织如意虎头连璧锦,亦有金薄、蜀薄来至洛邑,皆下恶。是为下土之物,皆有虚名。--《太平御览》引《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