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历史军事>汉末雄风> 第一百三十六章 普天迎正旦,黎庶展欢颜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三十六章 普天迎正旦,黎庶展欢颜4(4 / 5)

略的。

张郃降曹在官渡之战的最后1刻,即建安5年(200)冬十月。

须知,官渡之战始于建安4年(199)8月,至张郃倒戈时,已经打了整整1年有余。

(建安4年)秋8月,(曹)公进军黎阳,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齐、北海、东安,留于禁屯河上。--《魏书武帝纪》

彼时袁、曹双方粮草殆尽,导致翌年(201)曹操试图再度攻伐袁绍时,竟然出现“粮草不足与河北相支”的情况。

(建安)6年,太祖就谷(兖州)东平之安民,粮少,不足与河北(指袁绍)相支。--《魏书荀彧传》

所以,曹操没敢再打袁绍。

这也解释了,为何张郃听闻淳于琼战败的消息,立刻倒戈卸甲。

因为乌巢的粮草,是袁绍军的最后希望。

战争已经持续1年有余(199-200),且当年的冬季已经来临,乌巢存粮被毁,预示着袁绍军的溃败。

换言之,郭图进谗与否,根本无关大局;

乌巢是存是亡,才关系到张郃的去留。

没了粮食,别说张郃,连袁绍都得饿死。

这就是“张郃闻淳于琼败,遂奔曹操”的真谛所在。

(张郃、高览)2将闻(淳于)琼等败,遂奔(曹)操。--《后汉书袁绍传》

袁绍之所以“大溃而走”,是因为乌巢与张郃“两线兵败”,实属无奈之举。

绍军惊扰,大溃。(袁)绍与(袁)谭等幅巾乘马,与8百骑度河。--《后汉书袁绍传》

乌巢是袁绍的辎重所在;

而张郃则统率着袁绍最后的精锐。

这两路人马哪怕有1路胜了,袁绍都可以继续咬牙鏖战。

可惜,袁绍最终不得不自吞苦果。

总而言之:

张郃临阵倒戈,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专题。

如前文所述,“郭图进谗”之说,纯系子虚乌有;

但郭图为代表的颍川集团与张郃所处的河北集团,2者不睦,相互攻讦,却是确有其事。

袁绍在后方的统战工作如此失败,在前线1溃千里,也便不足为怪了。

如果仔细梳理《张郃传》的记载,会发现张郃倒戈之后,还存在着极为隐秘血腥的笔法。

这就是张郃将麾下的“袁军重兵”,尽数献给了曹操,最终他们全部被曹操坑杀。

张郃降曹后,被“授以众,从攻邺”。

按张郃统率袁军精锐倾巢而出,他麾下本就不乏部曲,如何需要被曹操“授以众”?

(曹操)授(张郃)以众,从攻邺,拔之。--《魏书张郃传》

不难看出,张郃降曹后,麾下的部曲实际已经被尽数褫夺,那么这些部曲的下落如何呢?

按《魏书袁绍传》记载,张郃降曹后,“袁绍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而坑杀之数,竟然达到了7、8万之多。

按张璠《汉纪》与《后汉书》记载,袁绍降卒被杀8万;

按《献帝起居注》记载,袁绍军被斩首7万;

《资治通鉴》也取7万之数。

杀(袁)绍卒凡8万人。--张璠《汉纪》

(袁)绍与子谭轻身迸走。凡斩首7万余级,辎重财物巨亿。--《献帝起居注》

裴松之在为《3国志》做注时,称“诸书皆云公坑绍众8万、或云7万”,明确使用了“坑”的字眼,可知不是阵前交锋,而是事后杀降。

诸书皆云,(曹)公坑(袁)绍众8万,或云7万。--裴松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