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则,今我皇汉重经学,反而对孟子之学说不甚重视,愚以为,此不啻舍本而逐末也。”
汉末时,《论语》已渐渐盛行,至魏晋南北朝时,《论语》甚至风靡天下;
但《孟子》因其“民贵君轻”之观点,为两汉、魏晋南北朝诸君主所不喜,故而始终不得兴盛。
如赵岐等推崇孟子的儒生,终归还是少数。
所以严畯蹙眉作揖:“主公,孟子之说,某恐难以推而广之也。”
严畯、诸葛瑾、步骘等人皆治《左传》、《毛诗》,对于以民为本的《孟子》,其人并不看好。
赵旻微微1笑:“曼才先生可知,故太常赵台卿曾著《孟子章句》乎?”
赵台卿便是赵岐,其人是最早为《孟子》作注之经学家之1。
严畯不与赵旻硬刚,而是选择求同存异:“主公欲印5经,某以为颇善也。”
汉末当然不可能有“5经”的概念,但汉末经学不外乎这5部经典。
赵旻不再与严畯讨论此事,反正其人已通过张绣,从刘表手中拿到了赵岐的《孟子章句》,印制此版本即可。
赵岐和邯郸淳这两个历史上辈分虽异但均高寿之人,目前皆在荆州。
随后,赵旻转而问耿纪:“耿府君,而今陈留屯田、取缔丁税之事如何?”
陈留相当于赵旻试验新政的实验区。
不同于1脸肃然的严畯,陈留太守耿纪笑呵呵作揖。
“主公,耕种高粱之时,陈留诸望族犹对此极为不满,然待高粱丰收、复又耕种冬小麦后,陈留无论士族亦或黎庶,皆再无怨言也。
主公之新政如何,陈留士民对此,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故此,愚以为,主公可将此推而广之,断无引发士民唾骂之虞。”
耿纪的意思是:赵旻在陈留取缔丁税、仅按屯田税率征收田税之举,最初时虽曾使陈留士民不满,但丰收之后,怨言便全部消失不见。
原因很简单:到底哪种税率更合适,陈留那些地主老爷、穷苦佃农们最清楚。
综上所述,赵旻针对此乱世之策有2:
1是通过屯田、取消丁税来减轻农民负担;
他的做法,类似于后世张居正的“1条鞭法”、满清胤禛摊丁入亩制的结合体。
满清摊丁入亩的实施,直接导致华夏神州人口的爆炸性增长。
从乾隆6年(西历1741年)人口突破1亿,到乾隆5十7年(1792)突破3亿,再到道光十4年(1834)全国人口甚至突破4亿。
华夏神州历史上,人口首次突破1亿,是在北宋那个天杀的宋徽宗大观年间。
当然,彼时的人口统计是按照户数。
但无论如何,只要总户数突破两千万,那么总人口1定会超过1亿。
与闭关锁国的满清截然不同,北宋靠的是海上丝绸之路、积极寻求外贸顺差实现的这1点。
赵旻重新打通丝绸之路之举,便相当于上了1分保险。
如此双管齐下,而且有历史上北宋、满清成功的经验…
赵旻坚信,东汉1定会登上世界之巅,成为这个时空独1无2、远超3大帝国的超级帝国。
赵旻认为,此举至少可消除老百姓弃婴恶习。
最为关键的是,赵旻所做的1切规划,皆是按照东汉如今国情,量体裁衣来制定的。
毕竟只有最合脚的鞋,穿起来才会最舒服。
汉末之所以大乱,根源在于奴客部曲制度,赵旻此举,无疑可消除士族豪强收纳奴客的土壤。
话说回来,与那被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