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东州人不但能力出众,而且极为敏感,赵韪若敢突破他们底线,后果…呵呵呵。
然而,话说回来,赵韪对赵旻如此言听计从,反而使赵旻对其人心生警惕。
显而易见,赵韪是个老狐狸。
似此等老奸巨猾之人,若说其人高风亮节、心怀忠义…
赵旻绝对不信。
甚至,赵旻有些怀疑,步骘能否斗得过这只老狐狸。
怀着这些疑虑,赵旻在黄衡引路之下,径自来到雒城广汉太守衙署。
雒城,是广汉郡治所所在地,地位大约相当于后世省城。
尽管秦汉的郡大小不1。
由于赵韪只知刘璋使臣前来,而不知赵旻今日同样骤然杀到,故而其人将姿态拿捏得十足,并未出城相迎。
也因此,当其人听掾属来报,称卫将军已至衙外之时…
赵韪的心情,便可想而知。
其人丝毫不敢怠慢…
可怜赵韪虽已年近花甲,此刻却犹似年轻人1般,3步并作两步冲向衙署大门。
然后…
【作者题外话】:说客的“说”,读作“shui”,诸君千万别念错。
除小学生们外,人所共知,豪族大姓是统治中古时代的中坚力量。
而中古时代之肇始,便是汉末。
“豪族”的称谓极多,有豪右、豪人、大姓、强宗、士族、世家等等。
据仇鹿鸣先生《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1书引用毛汉光的统计,至少有2十7种。
注意:具体数字,详见毛汉光《两晋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
词汇出现频率,见仇鹿鸣《士族及其相关概念的省思》。
咱们借东州人的问题,来聊1聊两汉察举制以及魏晋9品官人法下,侨寓豪族的著籍问题。
注意:9品中正制,只是9品官人法中的1小部分而已,9品官人法上承察举制,下启科举制,其涵盖面极广!
言归正传。
豪族的籍贯,也作“族望”或“郡望”,是中古时代的重要标签。
按纪传体史书的书写方式,列传开篇,必然将传主的姓名、表字与郡望并称,难见例外。
便连《3国演义》之中,名将们名士们,在自报家门之时,也概莫能外。
其中最有名者,大概为“我乃常山赵子龙也”。
在两汉魏晋时代,“郡望”与“出仕”密切相关。
因为无论是两汉察举制的“乡论”还是魏晋9品制的“簿阀”,都与族望挂钩。
这里需要注意,自黄初元年(220)曹丕推行9品官人法后,察举制度便日趋式微,但它并未被完全废除,而是与9品制并行。
当然,彼时占主导地位的是9品官人法。
察举制的选举权,控制在朝廷公卿与地方郡县长官手中;
而9品制的选举权,则控制在大中正(也叫州中正)手中。
当然,在彼时闭塞的舆论环境下,即使是中央征召,也依然离不开地方推荐。
在此背景下,便形成1个特殊现象:
如果士人因为战乱而迁徙外地,那他们便很难再得到出仕机会。
即使通过攀缘权门谋得1官半职,也往往被当地豪族鄙视,甚至不被承认仕宦身份。
由是推之,背井离乡的东州人,心里有多苦,可想而知。
典型例证就是曹魏的“丑侯”吴质。
按谥法,怙威4行曰丑,直译就是“狗仗人势”,隐喻吴质在曹丕的宠爱下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