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旻轻轻叹了口气。
他虽急欲知道韩遂情况,却也不得不先处理韦端等人之事。
“阿贲,带其众至衙署大堂,此外,请公达、子扬及元直3位先生至彼处,我稍后便至。”
门外的赵贲领命而去。
赵旻站起身来。
“前将军、妙才,待晚宴后,你2人务必将此事始末告知于我,你2人且暂去约束兵卒。”
颜良嘿嘿1笑:“主公,此事说来话长,请容某等思量1番。”
赵旻颔首,3人遂1同走出书房。
颜、夏2人自去兵营忙碌不提。
赵旻匆匆赶往衙署大堂。
其人甫至门外,便登时1惊。
骄阳渐渐西斜,草原上凉风乍起,轻拂而来,带起阵阵碧色连天的草浪,使人心神为之1畅。
然而,面对这轻风碧浪,正策马疾驰的满宠心情却轻松不起来。
其人微叹1声后,回首看向落后其人1马之距的史阿。
“史别驾,许都方面,可有最新情报传至?”
史阿在疾驰中犹可抱拳行礼。
“回使君,尚未收到许都最新回书,上1封,乃颖川第2批商队启程之事。”
满宠罕见地蹙起眉头,目视远方疾驰不语。
【作者题外话】:东汉末期,将军号激增,位阶紊乱、数量泛滥,并在极短时间内迅速贬值。这1特殊现象,有特定的历史成因。
黄巾之乱时(西历184),汉廷的平叛主帅,卢植、朱儁、皇甫嵩,军职不过中郎将;
董卓上洛时(189),将军号则出现泛滥趋势,但尚未显著化;
董卓死后(192),将军号便走向崩坏,1发不可收拾,且在季汉,即蜀汉彻底泛滥。
然而讽刺的是:
董卓年轻时,曾以良家子出身(这个出身很高!),在洛阳的羽林军中服役,之后跟随张奂在并、凉地区作战,前后将近2十年。
经过如此漫长的服役期,董卓竟然仅混到1个“东中郎将”的职位。
(董卓)后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中平元年,拜东中郎将。--《后汉书董卓传》
如果不是因为黄巾之乱(184)与凉州羌乱(185),董卓很有可能以“中郎将”身份退役。
这种惨痛的经历,无疑会使董卓对“将军”的名号,更加珍惜。
因此,董卓掌权时期(189-192),凉州军团中真正获得将军封号者,不过只有董卓(前将军)与其弟董旻(左将军)而已。
他的侄子董璜,甚至只能出任校尉。
(董)卓弟(董)旻为左将军,封鄠侯;兄子(董)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典兵;宗族内外并列朝廷。--《魏书董卓传》
即使是并州军首领吕布,也只能屈居“骑都尉”的职位。
骑都尉是光禄勋的属官,秩阶比2千石。
此职与校尉、中郎将平级,依然达不到将军的级别(2千石)。
(吕)布斩(丁)原首诣(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魏书吕布传》
由此可知,董卓虽被称作“羌胡之种”,又不学无术,但他对军职的任免,尤其是对将军号的授予,却表现得十分谨慎。
(皇甫规)妻知不免,乃立骂(董)卓曰:“君羌胡之种,毒害天下,犹未足邪!”--《后汉书列女传》
有趣的是,董卓虽然没有滥授军号,但恰恰是因为董卓,才导致了将军号的泛滥。
原因很简单:
董卓挟制天子,便垄断了“承制封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