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万匹绢,大约相当于后世的3亿软妹币。
尽管赵昂确实是实话实说,但赵旻等卫府中人还是忍不住想给赵昂点个赞。
太上道了!
这是在汉末凉州,资源贫瘠、生存不易的内卷之地凉州。
所以,赵昂如此1说,平时与汉阳赵家和睦的汉阳姜家、杨家、阎家和任家,其子弟皆惊呼起来。
姜叙、杨阜更是连连追问。
“伟章,此话当真?某等先前曾数次问世伯,世伯大人皆未曾出此言也。”
这对表兄弟说的,是赵家当家人、赵昂的父亲。
赵昂含笑作揖。
“2位兄长,家父唯恐伤你我几家之和气耳,工坊实则可谓日进斗金也。”
赵昂的父亲,显然深谙闷声发大财之道。
这也难怪,凉州毕竟是天然的内卷之地…
虽然实际上凉州资源极其丰富,但怎奈何此时代的土著不懂如何开采。
别的不提,单说如今1半归陇西郡、1半归武威郡的白银市,大汉人谁能想到,在其地下,埋藏着丰富的金银铜矿脉?
【作者题外话】:本书中,苟哥确实算是1将功成万骨枯。
所以,如今的苟哥正在慢慢转变风格。
关于荀攸的早期经历,云某之前提过…
再加深1遍印象吧。
荀攸早年曾在长安朝廷中沉浮起落,并多次谋求外出割据,表现出十足的枭雄色彩。
从这1点来看,荀攸与刘晔有些相似。
这与其人史书中“算无遗策”的军师形象,判若两人。
或问近世大贤君子,答曰:“荀令君(荀彧)之仁,荀军师(荀攸)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傅玄《傅子》
出于为尊者讳的需要,《魏书》对荀攸的描述主要围绕其仕宦曹魏的事迹,对其早年经历的记载并不详细,其中又夹杂进诸多隐讳之辞。
其中杜撰痕迹最明显的,便是谋刺董卓之事。
这1问题前人学者已有留心,但影响有限,并未引起太大关注。
(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5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魏书荀攸传》
另外《魏书》又刻意淡化了荀攸与长安朝廷的联系,并对荀攸多次谋求割据的事迹语焉不详,为客观了解这1历史人物制造了许多障碍。
《荀攸传》称传主客居长安时,曾密谋行刺董卓。这也是《荀攸传》中最大的逻辑漏洞,可信度成疑。
(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5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1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魏书荀攸传》
从现存史料推断,很难相信荀攸曾参与过此事。
以下从诸多方面加以分析。
(1)董卓对待荀氏的态度问题
与1般印象不同,董卓入京之后(189)对待京师名流是相当友善的。
当时以司徒王允为代表的士大夫集团,均与董卓持合作态度。
王允“每相承附”,而董卓“亦推心,不生乖疑”,因此“臣主内外,莫不倚恃”。
时董卓尚留洛阳,朝政大小,悉委之于(王)允。允矫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疑。--《后汉书王允传》
除了以2袁、曹操为代表的少数野心家出走关东,煽动诸侯起兵叛乱;绝大多数士大夫都跟随董卓西入长安。其中也包括了荀攸。
就连《后汉书》作者范晔也承认,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