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1袋稻种,是梁习和仓慈共同努力的成果。
原来…
梁习与仓慈在多次书信往来、后者甚至专程跑到隔壁9江郡,与前者多次现场进行试验嫁接之后…
好吧,他俩实则是按照赵旻搬运袁老先生的嫁接技术,在经过反复试验后,杂交出来1种抗寒、生长周期短且高产的晚稻。
为此,梁习还专门请匠人们搭建了1个透光、通风的暖房。
在梁习、仓慈2人托赵冉寄给赵旻的信中,2人分别向赵旻说明,该稻种已经进行田间试验,最终产量如何,尚有待确认。
但是…
2人都坚信,这种晚稻的亩产量,至少不会低于7斛。
此外,梁习还在信中说明,得益于稻田立体种植法、大范围施用腐植酸肥之故,今年9江郡整体平均亩产,已经达到了…
赵旻1念及此,忍不住抓起1把金灿灿的稻种,笑着转身看向众人。
“诸君可知,9江郡水稻亩产几何?”
1众北方佬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在成都生活多年、祖籍又均在荆州的董和、费观2人对视1眼后,同时笑着作揖。
“主公,今年风调雨顺,愚以为,稻亩均产或可达9斛也。”
赵旻笑而不语。
他这意思是:老子就笑笑不说话。
于是董和、费观2人笑不出来了。
费祎躬身作揖。
“主公,莫非已达十3斛?”
苟哥霍然发觉,尽管自己在这些土著面前,将许多不可能变为了可能,但这些土著的想象力还是极为有限。
水稻亩产十3斛?
不到4百市斤?
那属于严重歉收好不好!
袁老先生已经挑战成功亩产3千斤好不好…好吧,袁老先生那产量,老子确实做不到。
苟哥正腹诽之时,董允作揖开口。
“主公,愚以为,稻亩产或可达粟之十8斛也。”
董和叹了口气。
“休昭,你亦曾随老夫躬耕于成都,又焉能不知,水稻相比禾,要娇贵十倍不止?若农人对稻照顾不力,减产乃寻常事耳!”
董和因对成都那种奢靡、攀比之风痛心疾首,所以其人不但生活极为俭朴,且经常亲自下农田务农。
在农耕社会,董和这种举动非但不会如经商般社死,反而会让士人们交口称赞。
农耕社会的士、农、工、商4民中,农的地位仅次于士,所以后来才会有“1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种千古名对。
所谓“良家子”,指的也是家中1心务农而不经商、做百工的家庭。
总之,董和非常了解农事。
见力挺自己的董允被其人老爹教训,苟哥不乐意了。
其人当即取出梁习的信亮出来。
“幼宰先生有所不知,9江水稻亩均产,确已达十8斛。”
十8斛,便是后世5百市斤…
尽管放在后世,这也依然属于歉收,但在这个靠天吃饭的时代,这些土著绝无可能达到如此高的产量。
所以,被苟哥打脸的董和满脸难以置信、且呆立当场。
这时代的土著们,又哪里知道稻田立体种植这种高端方法?
而且,他们更不清楚,腐植酸肥对需氧生物的细胞生成、储存3磷酸腺苷,有多么巨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苟哥认为,亩产十8斛只是起步。
这距苟哥的小目标还远着呢。
然而,让苟哥始料未及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