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历史军事>汉末雄风> 第一百二十四章 归途生变故,数日返许都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二十四章 归途生变故,数日返许都2(3 / 4)

益、荆、扬、交趾4州,未来总算仍有1统天下之希望…

尽管这希望有些渺茫。

周瑜的战略眼光或许不如鲁肃高明,但在细节方面,周瑜确实强于鲁肃。

遑论周瑜对战机的把握能力,要远远超出鲁肃。

孙策颔首后道:“公瑾,江东另1出路为何路?”

周瑜抚须蹙眉…

此时此刻…

苟哥麾下1众猛将同样齐聚1堂。

性如烈火的小马哥,再3催促惜字如金的进哥。

“文谦兄!文谦兄!你既已略知主公之意,便请速速为俺等答疑解惑!”

进哥抚须环视船舱,见马腾、刘璝、吴懿、夏侯渊、张辽、庞德等人皆巴巴地望着自己,忍不住露出1丝笑容…

这对于不苟言笑的进哥而言实属难得。

“诸君,主公之意甚明也!”

【作者题外话】:这1章,咱们聊1聊周瑜。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

周瑜是东吴名将,被时人誉作“江淮之杰”。瑜有才武,名震天下,壮年夙殒,遂成千古遗恨。

周公瑾,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孙策)将。--《汉晋春秋》

不过恰恰是因为周瑜的早逝,才得以保全其名节。

因为彼时功高震主的周瑜,已经引起孙权的猜忌与不悦。

以孙权的忌刻寡看,瑜若长寿,恐怕很难善终。

6逊便是例子!

咱们通过对比周瑜在孙策、孙权时代的不同境遇,论述其困境所在。

从历史的发展看,建安十5年(210)的周瑜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若非旧伤复发、骤然猝死,恐怕君臣反目,近在咫尺!

周瑜在孙策时代极受宠待,入为腹心,出作爪牙。

《周瑜传》对2人的亲密关系有大量描写;在惜墨如金的陈寿笔下,是颇为罕见的。

论交情,2人登堂拜母、互通有无;

论亲疏,2人婚于2乔,结为连襟;

论勋业,孙策克定江东,周瑜居功至伟。

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吴书周瑜传》

从孙策死后的辅政大臣,即可看到周瑜的地位。

彼时孙策新亡,在孙权年纪尚轻的情况下,长史张昭,中护军周瑜,实际1文1武、充当了江东政权的掌舵人。

(孙)策薨,(孙)权统事。(周)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吴书周瑜传》

然而专制君权是不容侵犯的,何况孙策本非雅量之人。

孙策能与周瑜推心置腹,离不开几个外在条件。

其1是2人年龄相若,有旧日故交。且吴夫人(孙策母)尚在,可充当调剂。

其2是彼时基业草创,君臣必须推诚置信,容不得猜忌嫌隙。

狠毒如曹操者,在官渡之战前也不得不摆出1副“宽大为怀”的嘴脸,对叛将(诸如魏种、毕谌)既往不咎。

其3是孙策的早逝。

江东平定未久(199)孙策便遇刺身亡(200),年仅2十6岁。即使君臣关系存在隐患,也绝来不及爆发。

因此周瑜与孙策可以全君臣佳话;

但与孙权便很难延续旧日的恩义。

因为昔日的外在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

孙权对周瑜的态度十分矛盾,既严密提防、又施恩笼络。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