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夫君出征在外则尽可能低调收敛,处处维护大汉朝廷威严,夫君如此,焉有半分不臣之意?”
孙策默然不语,垂首抚须。
“阿香,此事暂且休提,且容兄细思量之,你我须尽快返还丹徒。”
香妹子花容黯然下来,凄声哀求:“大兄,夫君今风头过盛,妾唯恐袁绍老匹夫欲阴结诸侯围攻夫君!
妾盼大兄看在与夫君兄弟之义、与妾兄妹之情上,及时助夫君1臂之力。”
孙策念及去岁赵旻千里驰援、义无反顾救出自己之情义…
又亲眼目睹原本天真无邪、承欢老母亲膝下的小妹子如今这般凄哀,其人1颗雄心登时变得柔软起来。
于是乎,孙策这个江东小霸王,此刻也难免有些真情流露。
“阿香,兄有1言…”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周瑜恰到好处的死亡,避免了君臣反目。
建安十5年(210)周瑜欲领兵入川,完成统1长江流域的战略构想(榻上策),却在发兵前夕突然死去。
其实鲁肃昔日给孙权进言的“榻上策”,其中很明显包含周瑜的意思。毕竟鲁肃是周瑜故交,又是被周瑜引荐给孙权的。
在“榻上策”的构想中,孙权应当先经营长江下游(扬州);之后进取中游(荆州)、最后统1上游(益州)。
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讨伐荆州),竟长江所极(讨伐益州),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吴书鲁肃传》
建安十3年(208)讨伐黄祖(荆州江夏)便就是孙权对“榻上策”的实践。
然而时过境迁,荆州的老军阀(刘表)谢幕了,小军阀(刘琦)身边却还跟着1个更难缠的对手(刘备),荆州的局面变得更加复杂。
周瑜若率部西征,刘备很有可能会偷袭其后,甚至可能会扼守巫峡,阻断周瑜归路,将吴军从中间彻底截断。
因此西征与否,均属两难。
其实此事对孙权来说,也是两难。
若周瑜西征失败,那东吴势必损兵折将,元气大伤;
若周瑜西征成功,凭借川蜀的崎岖地形,也就不必居于人下,完全可以关起门来称孤道寡。
后来钟会入蜀(263),野心滋甚,便自诩“若大事不成,吾不失为刘备也”。
可见益州的环境有多么适合割据。
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吾)不失作刘备也。--《魏书钟会传》
其实孙权面临的窘境,与刘琮十分相似。两年前(208)曹兵南下时,刘表新丧,刘琮战和不定,幕僚傅巽进言:
“若刘备不足御曹操,则主公也会跟着刘备受牵连;若刘备足以御曹操,则刘备不复为主公之臣也。”
(傅)巽曰:“诚以刘备不足御曹公乎,则虽保楚之地,不足以自存也;诚以刘备足御曹公乎,则备不为将军下也。”--《魏书刘表传》
周瑜之于孙权,便如刘备之于刘琮。对孙权而言,周瑜西征益州,胜利可能比失败更加危险。
这与高欢召还侯景,赵构召还岳飞是相似的,都是人君对权臣的猜忌。从上帝视角看,侯景是奸臣,岳飞是忠臣;但对君主而言,他们彼时身在局中,无法明辨忠奸,更无法承担选择失败的风险,因此宁可保守,也不敢冒进。
好在周瑜突然“病卒”,否则君臣反目,就在眼前。
周瑜死后,孙权对其遗属刻薄至极,令人齿冷。
瑜长子周循尚公主孙鲁班(孙权与步夫人长女),结果周循没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