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皆堪好兵”,希望能够用之补充军队。
初,(陈)表所受赐复人得2百家,在会稽新安县。(陈)表简视其人,皆堪好兵,乃上疏陈让。--《吴书陈表传》
但是,即使这些复客是自己的私有财产,陈表仍然不敢直接将他们充军;必须先上报孙权,在获得批准后,才敢“料取以充部5”。
(陈)表乃称曰:“今除国贼,报父之仇,以人为本。空枉此劲锐以为僮仆,非表志也。”皆辄料取,以充部5。--《吴书陈表传》
由此可见,在控制将领募兵的环节上,东吴的审核制度是相当严格的。
1言蔽之,孙权即便给某将领1万部曲额度,此人也极可能实际只有1两千部曲。
即使存在“虚授”与“严控报备”的环节,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吴还是出现了许多将领势力膨胀、尾大不掉的情况。因此,孙权偶尔会动用雷霆手段,直接夺兵,即废黜授兵将领的宗族继承权。
对待功高震主的将领,孙权会夺兵。当然,为了稳定局面,往往是在将领死后才夺兵。
比如周瑜死后,其部曲没有被宗族子弟继承,而是被转授鲁肃;鲁肃死后,其部曲则被转授吕蒙。
(孙权)拜(鲁)肃奋武校尉,代(周)瑜领兵。--《吴书鲁肃传》
鲁肃卒,(吕)蒙西屯6口,肃军人马万馀尽以属蒙。--《吴书吕蒙传》
注意:周瑜死后,其侄周峻仅“领吏士千人”,数量远不及周瑜的授兵额度(兵2千)。
周峻死后,其子周护复遭夺兵,见《周瑜传》。
虽然周瑜与鲁肃死时,直系子弟幼弱,但旁系子弟尚在,完全可以效法孙贲代替孙坚领兵(侄代叔父)。
(孙)坚薨,(孙)贲摄帅馀众。--《吴书孙贲传》
比如凌统死时,2子幼弱,部曲也曾被转授他人;但凌烈与凌封成年后,则重新继承了亡父的部曲。两相对比,周瑜与鲁肃的子弟,并无此待遇,可知是被刻意夺兵。
(骆统)出为建忠中郎将,领武射吏3千人。及凌统死,复领其兵。--《吴书骆统传》
(孙权)追录(凌)统功,封(凌)烈亭侯,还其故兵。后(凌)烈有罪免,(凌)封复袭爵领兵。--《吴书凌统传》
对待骄纵不法的将领,孙权也会夺兵。
甘宁、潘璋2将,生前骄横放纵,屡次违抗节度,孙权出于爱才的缘故,未加追究。2人死后,孙权以甘宁、潘璋子弟犯法为由,夺其所领兵马。这种情况非止1例,可知是孙权的惯用伎俩。
(甘)宁卒,权痛惜之。子(甘)瑰,以罪徙会稽,无几死。--《吴书甘宁传》
(潘璋)数不奉法。监司举奏,(孙)权惜其功而辄原不问。嘉禾3年卒。子(潘)平,以无行徙会稽。--《吴书潘璋传》
张昭作为文吏之首,也曾得到授兵。不过在孙权称帝后(229),张昭麾下的兵员遭到尽数褫夺。
(孙)权既称尊号,(张)昭以老病,上还官位及所统领。--《吴书张昭传》
故主未死而遭夺兵,并不多见,张昭属于特例。
此事可能与彼时张昭失宠的历史背景有关。仅作猜测。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陈寿修史,比较喜好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这1点是史家共识,固无足论。
实际陈寿的“炼字”功力相当深厚,他对动词的运用达到了1个匪夷所思的水平。
比如描述“不以道终”的重要人物,陈寿绝对不会用常见的“崩”、“薨”,他1般会用“卒”来隐喻传主的非正常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