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氛1时间融洽无比。
赵大娘看在眼里,忍不住赞叹道:“阿妹好福气,桥氏不但知书达礼,且颇精于持家,实乃吴侯之贤内助也。”
吴老夫人微微1叹。
“阿姊有所不知,桥氏乃袁贼麾下大将之女,出身敏感,故而不得为阿策正妻也。
幼台(孙坚胞弟孙静)有意为阿策迎娶吴郡顾家之女、顾元叹(顾雍)之嫡妹,只待阿策凯旋,幼台便欲向顾家提亲。”
赵大娘也叹了口气,微微摇头道:“惜哉!惜哉!”
显而易见,赵大娘极喜欢大乔,故而才会为她遗憾。
就在这时…
【作者题外话】:自写这本书至今,云某对伏寿充满同情,对大乔则是既同情又喜爱。
孙策与周瑜“纳2桥”,事在“攻皖”的历史背景下。皖县在庐江郡,可知此事发生在建安4年(199)孙策攻克庐江之时。
(周瑜)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吴书周瑜传》
刘勋失去庐江之后,辗转荆州,北投曹魏。至于庐江皖县中的女眷,则全部沦为孙策集团的战利品。
(建安4年)庐江太守刘勋率众降,封为列侯。--《魏书武帝纪》
刘勋之女、袁术之女、步氏母女、包括2桥姊妹,纷纷被江东集团的将领们瓜分。孙策纳大桥,周瑜纳小桥,至于袁术女和步氏则“入孙权宫”。
汉末,其(步夫人)母携将徙庐江,庐江为孙策所破,皆东渡江,以美丽得幸于(孙)权。--《吴书步夫人传》
(袁术)妻子依术故吏庐江太守刘勋,孙策破(刘)勋,复见收视。(袁)术女入孙权宫。--《魏书袁术传》
孙策死于建安5年(200)。
换言之,孙策纳大桥之后,仅仅过了1年就死去。
孙策死时,想必大桥心如死灰。
然而,孙策嫡子孙绍,却是由大桥含辛茹苦抚养成人。
(孙权)追谥(孙)策曰长沙桓王,封子(孙)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吴书孙讨逆传》
但与被曹老板杀死的伏寿命运不同,大桥很可能寿终正寝。
确实惜哉!
这1章,咱们说1说刘备是如何从公孙瓒处转到陶谦处的。
初平年间(190-193),刘备跟随田楷(公孙瓒所署青州刺史),在青州对抗袁谭。
在此背景下,刘备部曲兵员数量锐减,同时目睹了赵云的离去与幽州的乱局,因此萌生去意。
兴平元年(194)刘备弃田楷而归陶谦。同年,刘备提领徐州,遣使向袁绍示好,获得了河北集团的政治背书。
刘备又举荐袁谭为茂才,化敌为友,与袁绍和解,成功改换门庭。
了解到上述背景,便可以解释刘备在建安初年(196-199)的1系列反常行为。
建安初年,孔融、田楷、公孙瓒相继遭到袁绍讨伐,而刘备坐视不救,归根结底,是因为他的政治立场已经发生变化。
田楷与袁谭的战争,是刘备“出走徐州”的导火索。
刘备最初的政治靠山是公孙瓒。其直属上司,则是公孙瓒所署青州刺史田楷。
(公孙瓒)以严纲为冀州,田楷为青州,单经为兖州,置诸郡县。--《魏书公孙瓒传》
为了争夺青州,袁绍任免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与公孙瓒集团抗衡。
(公孙瓒)遣其青州刺史田楷据有齐地……(袁)绍乃遣子(袁)谭为青州刺史,(田)楷与战,败退还。--《后汉书公孙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