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议。”
“公达兄之意仍为…胡汉而今仍不两立?”
“正是!子扬,主公之意略为激进,胡汉间尚不能毫无隔阂,故而此事应从长计议为善。”
荀攸和刘晔2人间的分歧,在于赵旻所说的凉州民族政策。
平心而论,赵旻确实有些激进。
但话说回来,如今凉州的基本情况,便是汉寡胡众、且汉强胡弱。
若在西晋,这种情况极其危险…那叫5胡乱华。
西晋时代,匈奴休屠部贵族刘宣在劝进前赵皇帝刘渊时,曾公开声称“晋为无道,奴隶御我”。
刘宣等固谏曰:“晋为无道,奴隶御我,是以右贤王猛不胜其忿。属晋纲未驰,大事不遂,右贤涂地,单于之耻也。”
摘自《晋书之刘元海载记》
《晋书》成书于李唐,故刘渊避李渊讳,被记载为其人之字“元海”。
刘宣所说的情况,指的是南匈奴、羯族、鲜卑族等胡人大量沦为汉人的奴隶。
陈泰(陈群之子)担任护匈奴中郎将之时,“京邑贵人多寄宝货,因泰市奴婢”,考虑到陈泰彼时的居所与职位,其中的奴婢当中1定以胡人、尤其是以南匈奴人居多。
(陈泰)为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怀柔夷民,甚有威惠。京邑贵人多寄宝货,因泰市奴婢。
摘自《魏书之陈群传附传》
还能反映此恶劣情况者,便是后赵建立者、打仗能力绝对能排进北胡十6国帝王前3的羯人石勒。
其人年轻时便曾遭到地方将守的“缚卖”。
石勒之父还是当地的“部落小率”,犹不能免,其余胡人的境遇可想而知。
太安中,并州饥乱,(石)勒与诸小胡亡散,乃自雁门还依宁驱。北泽都尉刘监欲缚卖之,驱匿之,获免。
(石勒)父周曷朱,1名乞冀加,并为部落小率(帅)。
以上皆摘自《晋书之石勒载记》
有鉴于此,赵旻便不能不将凉州之地胡、汉之间的壁垒消除。
有别于天下其他州,凉州十郡2属国虽然仍是汉人优越感爆棚、天生瞧不起胡人,但已出现胡汉通婚的情况,而且屡见不鲜。
这在其他州,是难以想象之事。
故此,刘晔与赵旻思想高度1致,其人坚持认为,凉州存在胡汉之间消除壁垒的基础。
但出身于颖川传统汉人士族之家的士人荀攸,显然不这么认为…
尽管在河南郡洛阳、弘农郡弘农等县和河东夏城,被赵旻强制迁移编户的南匈奴人,已初步和当地汉人消除壁垒。
最终,荀攸和刘晔选择了如下折中方案:
以大散关、3座卫城作为试点,从实际出发,观察凉州胡、汉之间能否顺利消除壁垒。
荀攸、刘晔2人商定此事时,正值卞夫人以温柔、智慧开解完毕苟哥,并展开又1次激情大战之时。
同样无眠的,还有在大散关暨右扶风衙署内挑灯加班的贾诩、张既和庞统3人。
张既懊恼不已。
“文和先生、士元,非某失察,实则是某担心胡人聚集生乱也!某若早知主公如此忌讳马休拥兵自重,何必放任其人招募部曲?”
贾诩苦笑叹息。
“德容,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主公之远见毋庸置疑,德容不妨试想:若胡人当真生乱,凭马休可否弹压?
弹压之主力,必为于文则、张公责,乃至许都诸猛将也。主公欲向凉州胡人行羁縻之策,可谓高瞻远瞩也。”
庞统向2人作揖。
“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