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历史军事>汉末雄风> 第五十一章 凉州春意暖,铁蹄踏阳关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一章 凉州春意暖,铁蹄踏阳关1(3 / 4)

都护府后,再亲自赴枹罕见1见其人。”

赵旻的当务之急,始终都是使西域安定、保持丝路畅通。

惟其如此,赵旻才能源源不绝地赚取外汇养兵、以尽快1统天下。

汉武帝最受历朝历代之人抨击和诟病的1点,是其人穷兵黩武。

因为穷兵黩武消耗民力、影响农事。

但话说回来…

倘若汉武帝有积累财富、振兴农业的方法,其人将边境线远扩的行为,还叫穷兵黩武吗?

那恐怕要被称为雄才大略、彰显武德了吧?

赵旻如今走的,正是这条路线。

赵旻两年之内两次远征,同样消耗粮草辎重无数,同样出动数万大军,然而…

为何无1人说赵旻是在“穷兵黩武”呢?

原因很简单。

1是因为赵旻能增收增产,2是人家苟哥打仗是为了赚钱,能让商贾为大汉赚回更多的钱。

姜叙打断了赵旻的思绪。

“卫将军,某以为不妥也。”

【作者题外话】:豪族的籍贯,也作“族望”或“郡望”,是中古时代的重要标签。

按纪传体史书的书写方式,列传开篇,必然将传主的姓名、表字与郡望并称,难见例外。

在两汉魏晋时代,“郡望”与“出仕”密切相关。

因为无论是两汉察举制的“乡论”,还是魏晋9品制的“簿阀”,都与族望挂钩。

这里需要注意,自黄初元年(220)曹丕推行9品官人法后,察举制度便日趋式微。

但它并未被完全废除,而是与9品制并行。

当然,彼时占主导地位的是9品官人法。

察举制的选举权,控制在朝廷公卿与地方郡县长官手中;

而9品制的选举权,则控制在大中正(也叫州中正)手中。

但话说回来,在彼时闭塞的舆论环境下,即使是中央征召,也依然离不开地方推荐。

门第观念,在东汉魏晋南北朝,简直是深入骨髓般深刻。

这里必须强调1点:9品官人法是地主阶级的游戏,自耕农甚至是客,根本没有资格参与!

在魏晋南北朝,即便是在第9品的寒门眼中,自耕农和客也都是妥妥的贱奴。

没错!

汉末魏晋语境之中,寒门也很可能是良田万顷、豪绰富有的大地主,只是他们门第不高、位列9品中的下3品而已。

言归正传。

在此背景下,便形成1个特殊现象:

如果士人因为战乱而迁徙外地,那他们便很难再得到出仕机会,因为他们不是本地人,得不到“乡举里选”的资格。

即使他们通过攀缘权贵谋得1官半职,也往往被当地豪族鄙视,甚至不被承认仕宦身份。因为他们本身是客,门第太低。

因这1特殊现象,而形成两个特殊结果。

其1是流寓士人对地方军阀的依附性极强。

其2是流寓士人在外州站稳脚跟之后,往往会改易籍贯,方便日后出仕。

先来看第1条。

流寓士人对军阀的依附性,在汉末魏晋体现得特别明显。

典型例证就是团结在刘备周围的“元从派”,以及团结在孙权周围的“淮泗集团”。

这批流寓人士,因为离开了旧日籍贯,不可能再通过正常途径出仕,因此只得全身心依附新主子,以求得1官半职。

这便能解释,为何曹操南下(208),扬州士族主降,而淮泗集团(周瑜、鲁肃为代表)主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