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历史军事>汉末雄风> 第一百八十二章 二桃杀三士,河北种祸根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八十二章 二桃杀三士,河北种祸根终(3 / 5)

好吧,结果也不算是坏事。

以庞德这憨劲儿,若其人单独镇守壶关,说不定壶关已经失守。

今年2十啷当岁的庞德,终究还不是历史上十7年后那抬棺出战、智勇双全之猛将。

贾诩在壶关镇守有功,加之赵旻对贾诩心存愧疚,此番返回许都,贾诩至少也能从关内侯升到亭侯。

注意:是列侯中次于乡侯、高于关内侯的亭侯,不是亭长。

所以,此事无论于贾诩还是于赵旻,都算因祸得福。

话说回来,庞德这个憨憨当然不可能知道,有1场富贵正等着贾诩。

他只知道,听贾诩的准没错。

以是故,庞德在惋惜了1番贾诩的遭遇、并引以为戒后,终于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

“先生亦请作准备,某这便令兵卒速速准备,某等今日便开拔赴许都!”

贾诩展颜1笑,微微颔首。

“甚善!”

庞德走后,贾诩脸色陡然变得阴沉下来。

“2桃杀3士,好阳谋!袁家将亡也!”

【作者题外话】:贾诩是凉州集团的重要人物,早年活跃于董卓麾下,深刻影响并改变了汉末的历史走势。

董卓遇刺之际,正是靠着贾诩的奇谋,李傕、郭汜才兵行险招,出奇制胜。

在裴松之等学者眼中,东汉的衰亡实是由于贾诩毒计所致,其人可谓罪孽深重。

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余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1何大哉!--裴松之

虽然《魏书》对贾诩多有美言,但未必不是事后附会。

贾诩在魏位列3司,其后裔又显于西晋,因此陈寿修史时,也不得不考虑当朝的影响。

1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嘛!

初平3年(192)董卓遇害,贾诩时在陕县。他鼓动关中诸将袭击长安,导致东汉朝廷彻底崩溃。此事人所共知,无需赘述。

(李傕)闻长安中欲尽诛凉州人,忧恐不知所为。用贾诩策,遂将其众而西。--《魏书董卓传》

李傕发迹之后,贾诩迁尚书,正式染指中枢权力。

虽然《魏书》称贾诩在长安时(192-195)对汉廷“多所匡济”;但汉帝出奔关东时(195)贾诩却并未跟随;汉帝迁都许县后(196),贾诩也并未前往投奔,反而相继依附于凉州乡党段煨、张绣等人。

照此论之,贾诩与汉廷的真实关系,便不得不加以探究。

《贾诩传》对传主的早年记载是1片空白,只提到他得到汉阳人阎忠的青睐。

(贾诩)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魏书贾诩传》

汉阳即凉州天水,可知阎忠是贾诩的“州里人”。因此阎忠提携贾诩,属于乡党之间互戴高帽,故无足论。

贾诩的首次出仕记载,是在董卓上洛时“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

董卓之入洛阳,(贾)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魏书贾诩传》

此处的太尉即指董卓。按记载,董卓上洛同年(189)便自领太尉。

策免司空刘弘而(董)卓代之,俄迁太尉。--《魏书董卓传》

太尉掾即太尉府的幕僚。按汉制,3公可以开府,自辟僚属。掾即副官、佐官,被视作3公的喉舌。

3公乃天子之股肱,掾属则3公之喉舌。--崔寔《政论》

可见早在董卓上洛之前,贾诩便已追随董氏,是其腹心之臣。照此论之,董氏秉政初期的许多明智举动,比如“示好洛阳士大夫”等行为,很可能有贾诩在幕后出谋划策。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