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辛评、逄纪等河南士人好生商议1番。
颜良在路上时,便已大概想明所谓“袁绍求诏”之事的哏节儿,是以其人对此求之不得。
“兄长但去无妨,俺且在此稍事休整。”
淳于琼微微1笑,向颜良行礼之后便匆匆离去。
淳于琼话虽如此说,又匆匆而去…
但是!
其人并未进邺城。
只见淳于琼脸色变得铁青无比,在离开颜良视线后,其人唤来自己心腹,对其人咬牙切齿道。
“你速速请颖川辛仲治,半个时辰内至西门大夫庙与我相见!”
整整半个时辰后,换了1身布衣的辛评,匆匆而来。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官渡之战,是沮授活跃的高峰期。
彼时的沮授竭力阻挠袁绍南征,袁绍不听;沮授又劝袁绍打持久战,不要南渡黄河,袁绍又不听。
(袁)绍进军黎阳,遣颜良攻刘延于白马。沮授又谏绍……绍不从。--《魏书袁绍传》
在反复的“不进忠言”之下,袁绍终于迎来的惨痛失败。
哈哈哈哈哈哈,看到此处,云某险些笑掉大牙!
什么叫睁着眼睛胡说8道?
此即是也!
官渡之战旷日持久,从建安4年(199)8月1直打到建安5年(200)十月,历时1年有余。袁绍麾下的兵士又多,数倍于曹操。因此,袁绍的后勤压力,也远高于曹操。
(袁绍)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魏书袁绍传》
《孙子兵法》云:5则攻之,倍则战之。袁绍在军粮压力之下,选择利用优势兵力渡河强攻,本身并无不妥。
实际就《魏书》当中的记载看,袁绍渡河之初,1度取得战略优势,曹操后方“军民疲乏,多叛应袁绍”。
太祖与(袁)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魏书袁绍传》
时袁绍举兵南侵,遣使招诱豫州诸郡,诸郡多受其命。--《魏书赵俨传》
可见沮授的相关记载,实际是以结果倒推原因,是曹魏史官的强词夺理。
如果仔细梳理袁绍麾下众谋主的意见,会发现审配、郭图、逄纪、许攸等人均支持袁绍渡河决战,真正的反对者,仅有沮授与田丰2人而已。
您问这2人因何反对?
这个不难猜吧?
袁绍若打回河南,呵呵,河北人还能落到好吗?
审配反而是心底无私天地宽之人。
总而言之…
由此可见,袁绍绝非“不纳忠言”之人,《魏书》实际是刻意选取剪裁对袁绍不利的言论。
官渡之战的胶着期间(200),沮授曾建议袁绍“遣别军助战刘表”,以袭击曹操的后方。
结果…
“袁绍又不从”。
沮授说(袁)绍:“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于(刘)表,以断曹公之钞。”(袁)绍复不从。--《魏书袁绍传》
乍看之下,袁绍“刚愎自用,不纳忠言”,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按《刘表传》记载,“袁绍求援于刘表,刘表许之而不至,亦不助曹操”。
可见袁绍已经做到位,是刘表不守信用。
但在曹魏史官的笔法下,1切都成了袁绍的错。
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袁)绍遣人求助,(刘)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魏书刘表传》